首爾用設計打造“軟城市”
admin
2010-05-11
來源:景觀中國網
2010年,對于首爾和49歲的吳世勛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因為在吳世勛的推動下,首爾在這一年多了一個新的頭銜——“世界設計之都”。作為李明博之后的新一任首爾市長,吳世勛對“設計”一詞情有獨鐘。吳世勛堅信“DESIGN IS EVERYTHING(設計決定一切)”,他更認為與眾不同的設計則是首爾躋身世界偉大都市的唯一途徑。
2010年,對于首爾和49歲的吳世勛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因為在吳世勛的推動下,首爾在這一年多了一個新的頭銜——“世界設計之都”。作為李明博之后的新一任首爾市長,吳世勛對“設計”一詞情有獨鐘。吳世勛堅信“DESIGN IS EVERYTHING(設計決定一切)”,他更認為與眾不同的設計則是首爾躋身世界偉大都市的唯一途徑。 DDP成就城市新核心 坐落在首爾心臟位置的東大門以服裝市場聞名天下,同時它也是韓國著名的名勝古跡之一。然而,在不遠的未來,一座新的地標性建筑———東大門設計大廈&公園(DDP)將成為首爾的新核心。 東大門原址是朝鮮時代遺下的唯一古城門,也是已有80年歷史的棒球場館和跳蚤市場,一直都是購物區。DDP的設計方案出自世界著名的英國女設計師扎哈·哈迪德之手,整體看起來既有些像大貝殼,又有些像海洋中的波浪。占地12萬平方米,分地下3層和地上4層,預計2011年12月26日竣工,造價約2.4億美元。頂部為綠色公園、兩層時裝廣場和地下商場,以及重建的東大門舊城歷史遺址。 DDP的創意不僅體現在它的外形上,在功能上,它將成為韓國設計產業的核心地帶。此外,它還將與附近的大型購物中心通過地下通道進行連接,為來東大門購物的人提供一個休閑放松的場所。 “硬城市”變成“軟首爾” “一提到設計,人們通常會想到更加華麗的改變,或者是價格變高等。設計首爾的概念完全不同,我們需要的是路邊的安全標示牌更加清晰,道路不是好看而是更加好走,公園的設施更加舒適并耐久。” 設計首爾總括本部長鄭慶源表示,過去的首爾是建設和產業為中心、功能和效果為中心的開發理念下的“硬城市”,設計首爾的目的就是將其改變為以文化和設計為中心的“軟首爾”,其核心就是“復活擁有秀麗景觀的健康生態之都、安全與美麗共存的設計之都。” 在首爾,“設計”不僅指專業領域的工業、藝術設計,更意味著民眾介入下對城市面貌的再創造。歷經數十年的現代化發展,首爾逐漸從單純注重經濟重建,轉為對社會文化價值的積極追求。在吳世勛看來,“設計首爾”就是通過“城市設計”來提高首爾的城市競爭力,提高首爾的品牌價值。 自吳世勛上任以來,首爾的發展重點開始向文化、設計和環境等方面傾斜。2007年5月,吳世勛推動成立了副市長級別的市長直屬機構設計首爾總括本部,統一了之前分散的設計業務,用更專業的方式梳理城市革新政策和戰略,并強力實施。 2006年的就職演說中,吳世勛提出了“設計首爾”的概念。2007年10月,首爾在“2010年世界設計之都競選”(WDC)中勝出。2008年,首爾舉行“設計奧運”吸引了200萬人…… 如今的首爾,正在把“設計”打造成一張城市名片,以“設計”聚集相關產業,推動經濟復興、城市繁榮,最終使首爾在東亞都市群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通過‘設計’,首爾將再度得到全世界的矚目。”吳世勛很有信心。 車道變成休閑廣場 設計首爾總括本部長鄭慶源說,今年首爾正在進行“城市畫廊”項目,把整座城市打造成一個美術館,改變死氣沉沉的城市形象,讓市民在街頭就能領略到文化氣息。用廣場(Agora)、藝術(Ars)、愛(Amor)譜寫嶄新的“首爾故事”。 借助“城市畫廊”項目,如今的首爾街頭隨處可見創意設計。位于首爾市中心位置的光化門廣場,2009年8月1日以全新的面貌對外開放,可謂是首爾成為“世界設計之都”之后的主要創意項目之一。 光化門是朝鮮時代的正宮景福宮的正門,門前大街叫做“六曹大街”,是六所中央官廳聚集之地。 光化門的門前大街,本是雙向16車道公路,以前道路中央的綠地扮演的是中央隔離帶的角色,且禁止市民進入休閑消遣。借助“設計”的“東風”,首爾市政府投資445億韓元,用1年3個月的時間將雙向16車道縮小為雙向10車道,并在中央建造了寬34米、長557米的廣場。 廣場中央位置矗立著創造韓文的世宗大王及朝鮮名將李舜臣的銅像。廣場左右兩側挖造了深2厘米、寬1米、長365米的“歷史水渠”。東側渠底鋪上記述朝鮮王朝成立以來至2008年間重大歷史事件的617塊石板,西側渠底鋪上準備記錄未來歷史的石板。 除了作為歷史的載體,光化門廣場現在成為市民和游客休閑觀光的好去處。此外,廣場還可以舉辦各種大型活動。廣場兩邊的10個車道,可以根據活動規模進行封閉,以擴大活動場地面積。 臭水溝變身城市空調 越過光化門象征源源不斷的螺旋形雕塑“Spring”,從清溪廣場出發,沿兩旁石路走,清溪川流水潺潺、草木青綠,顯得格外寧靜。看到這樣的景象,你肯定無法想象出它的前身是匯集城市污水的地下“臭水溝”,更想不到此前這片綠色空間曾是汽車川流不息、空氣污濁的鋼筋叢林。 為了根治水患,從1958年5月起歷時3年半,厚厚的水泥板將清溪川完全覆蓋。1971年8月,清溪川上又修建了4車道高架橋。隨著首爾的發展,沿清溪川高架路的地區逐漸成為落后地區,周邊環境臟亂差。于是,2003年7月,總投資39億韓元的清溪川復原工程啟動。2005年9月,復原工程全面竣工。至此,干涸數十年、淪為地下暗溝的清溪川終于恢復了“清溪”的本貌。有人進行了測算,重生的清溪川將城市的平均氣溫降低了10%以上,變成了一條名副其實的自然生態河流。 公交站“混搭”藝術韻味 創意和設計的理念,已經滲透進首爾市民的日常生活中,連街邊最常見的公交候車亭,也成為了藝術展示的絕佳場所。 首爾歷史博物館前的公交候車亭,透露出藝術與歷史結合的韻味。這個公交候車亭所在的位置原是古代的城墻,藝術家以城墻作為原型,用相同粗細的鋼管以一定的間隔排列。如此一來,全新的候車亭不僅藝術性地復原了歷史,又克服了城墻無法透光的缺點,給予視覺性投射,結合了收藏歷史性與保留實用性兩大特色。 萬噸級垃圾山變公園 上巖洞,曾是首爾最貧瘠的區域,現在的房價卻一直處在首爾最貴的前五位。又有誰能想到,在上世紀90年代,這里曾經是首爾最大的生活垃圾填埋場,集中9200萬噸垃圾。 1994年,當首爾市決定將世界杯足球場建在上巖洞時,開始對垃圾場進行生態改造。首先是對垃圾場重新鋪設,在最底下做污水排水系統,每填埋一層垃圾就蓋20米厚的土,形成4個山坡。在山坡上架設5臺風力發電機和一座沼氣發電站,風力發電機產生的電力可為照明供能;能量巨大的沼氣發電廠,則為2002年世界杯足球賽體育館提供了電力和暖氣。 如今,垃圾山的主體被稱作“與天相連的草原”———天空公園,山坡上種了蘆葦和茅草,成了首爾市民休憩散步的首選場所。 “設計的最終目的應該是以人為本,是為了讓人更方便、更舒適地生活,通過對環境的保護、對耐用性的提高來節省開支,從而體現經濟價值。”隨行的首爾設計師如是說。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