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項目場地位于京郊懷柔區神堂峪風景區,山間公路在西側,與場地隔河相望。場地的南、東、北三面被山體圍合,有堪輿學中所描述的“負陰抱陽”之形態。山脊上一段完整的長城城墻將山體的輪廓線勾勒的更加清晰和秀美,也成為這塊用地天然的屏障。建設場地約有幾十畝的樣子,位于不同高度的幾個臺地上,建有幾棟簡易的房子,是以前的業主留下的。
河道在這里較其他地方顯得更加寬闊,并形成較深的河床,兩側的陡坡有3?5m的樣子。河水在這里還有1m多高的落差。從公路到達對面的用地,必須經過一座石頭砌筑而成的小橋,東西走向,橫跨在河道當中。
道路的左側、也就是西側的山體從遠處的最高峰一直延伸到道路的邊緣,形成向東的走勢,其曲折的山脊上依然是一段古老的長城,幾個烽火臺錯落有致地立于不同高度的山頂之上。沿山路爬上西側山坡的第一個烽火臺,可以俯瞰對面半坡上的建設場地所處的環境,只見山環水抱、綠茵疊翠。在此觀賞云影在山腹間移動的樣子,恍惚感覺到時光的味道,令人陶醉其中。
設計從上述最具價值的景觀因素出發,將建筑體量分解,按照空間功能將其化為私密、半公共、公共三個獨立的建筑。結合臺地地形采用錯層布置方法,重復的韻律勾描出清晰的空間關系。三棟建筑以西側的烽火臺為向心點,在正南至南偏東20度的最佳采光范圍內呈扇形錯動分布,最大限度的保護原有地貌并使建筑融入環境之中,也為室內各個空間提供最大可能性的視野。三棟建筑之間用通廊連綴,自然圍合出兩個內花園,使每棟建筑可同時
擁有郊野和庭院不同的趣致。
每棟建筑北側的樓梯間稍高,成為南側單坡屋面的依靠。三層西側退后,留出朝向水面的三個觀景露臺,作為室外的活動場地。北棟西側的大會議室通過8m的懸挑避讓岸邊的一棵柳樹,伸向水面的部分無論在夜晚還是白天,都成為河邊的一道風景。
為創造最佳的觀賞效果,避免視線的阻滯,設計采用無邊框的落地玻璃窗,整片玻璃直接嵌入清水混凝土梁柱內。在南、西兩側外窗之上設置水平木線條遮陽,擋去多余的陽光。庭院內通過流水、靜池的設計提供親切的院落環境,落地窗將庭院內的光影變化引入室內,形成親切自然的氛圍。朝向北側、西側的小房間,設計了特定位置的方窗,如畫框般提示著窗外的風景。
建筑外墻選用天然和人工兩類材料,突出傳統與現代、自然與人工的反差與結合。毛石墻貼近自然的環境,有從環境中生長的感覺。屋面采用青石片,是當地民居的一種習慣做法。遮陽的松木條板,強化了建筑與環境的和諧。清水混凝土、低反射玻璃在色彩、質感等方面更加突出現代技術的成果。設計將這些材料的使用延續到室內設計當中,所有公共空間的頂棚、樓梯間墻面均采用了清水混凝土,并多以透明的玻璃燈具為主,凸顯清水混凝土的素雅。圍繞內庭園設置了部分毛石墻,在會客區設計了毛石砌筑的壁爐通至屋頂。通透的低反射玻璃則降低了建筑外墻的界限,將室外不可多得的自然景色引入室內。
各棟的樓梯間的頂層屋面、頂層衛生間屋面、小餐室的屋面、中棟庭院的屋面都設計了可開啟的天窗,提供自然通風條件。室內地面采用青石板、木地板和白色大理石,控制室內的整體色調,力求使人的視線更多的在自然景致上駐留。
圖片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