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濱河帶景觀完善,七大分區彰顯當地特色
admin
2012-03-27
來源:景觀中國網
近日,鹽城串場河景觀帶的規劃日益完善,在規劃中,將劃出七處景觀區域,彰顯本土特色。分屬于“親水•慢生活、休閑•樂生活、意趣•新都市”三大功能板塊。七處景觀區域都以“記憶”為名,從北向南分別是生態記憶、文脈記憶、生活記憶、工業記憶、地方記憶、創造記憶和古鎮記憶。每一處景觀區域都依托于串場河,在“水”上做足了文章。
近日,鹽城串場河景觀帶的規劃日益完善,在規劃中,將劃出七處景觀區域,彰顯本土特色。分屬于“親水•慢生活、休閑•樂生活、意趣•新都市”三大功能板塊。七處景觀區域都以“記憶”為名,從北向南分別是生態記憶、文脈記憶、生活記憶、工業記憶、地方記憶、創造記憶和古鎮記憶。每一處景觀區域都依托于串場河,在“水”上做足了文章。
“生態記憶”景觀區域在人民公園與黃海橋附近。功能定位是“綠景觀、慢生活、深呼吸、心自由、養生、休閑、健身、教育”。此處景觀帶的建設,主要包含了市民生態公園、文化休閑廣場等功能,對于周邊的居民而言,此處是休閑運動的好去處。
“文脈記憶”區域位于新西門路和解放路一帶,功能定位是“集散休閑、文化展示、教育旅游”,在城市職能定位上,則提出“結合原有的老城墻遺址,承接傳統文化的筋脈,用現代感的城墻片段,演繹延續至今的鹽城文化精髓。將通過浮雕墻,鐫刻文字的的方式,讓景觀上的城墻真正成為文化墻,精神墻;臨近鹽城最大商業中心的此區域設計,同時起到疏散人流的重要功能,為城市公共空間營造更多可停留的空間”的設想。
“生活記憶”則位于迎賓路、雙元路、大慶路一帶。由于此區域原是鹽城的紗廠和熱電廠,曾經一代工人的青春區日常生活就在這里度過。因此將此節點區域定位為生活記憶區,突出了在生產大背景下,個體的人的記憶。在此節點上將建設包括漫步休閑區、觀景平臺、籃球活動區、兒童活動區、市民休息區等一系列設施。 值得關注的是,在“生活記憶”中提出了對熱電廠改造的設想。將熱電廠內部進行改造,成為以工廠記憶為主題的游覽區。這個設想具有較強的現代氣息,風格不俗。
“工業記憶”區域則位于鹽瀆公園和東進路一帶,此處景觀突出的是鹽文化。包括海鹽博物館、水街、鹽瀆公園以及新建的七海廣場等一系列建筑,將構成與鹽文化有關的工業記憶。七海廣場的設想,是七處與制鹽工藝有關的景觀:筑團、通海、開攤、灰鹵、割葦、立盤、煎鹽。這是典型的鹽城本土先人制造海鹽的過程。
“地方記憶”景觀區域位于世紀大道和戴莊路一帶,該處的城市職能定位是“此區域聚集著鹽城較多的外國人口,此處的地方記憶,講述的不僅有鹽城的記憶,更展現鹽城通過開放帶來的友誼、交流與發展。”在地方記憶景觀區域中,包括了關于地方美術館、雜技大世界等一系列的規劃設想。
“創造記憶”區域用名人故事與今天城市居民的對話,演繹對新都市生活的美好暢想,設想很有意味。其中古今對話名人園的設想很特別,分為古今兩大塊。“古”是指將鹽城古代名人按照時間的線索劃分為六部分,在雕塑上記載人物簡介及名言。“今”中的人物來自鹽城串場河工作的普通市民,如醫生、清潔工、公務員等。作品用調研的方式,選擇與串場河改造發生關系的各個行業的人,讓他們講述自己與串場河的故事,并用雕塑呈現這個故事。
“古鎮記憶”位于串場河景觀帶的盡頭的伍佑古鎮區。在規劃中的城市職能定位上,此處的定位是“作為串場河景觀帶的結束點,將古鎮回歸原貌。自然景觀在空間上與濕地公園呼應,形成城市后花園,建立影視基地與風情度假園區,帶動新的城市旅游經濟增長。
串場河景觀帶的盡頭,是“古鎮記憶”一部分。在規劃中的城市職能定位上,此處的定位是“作為串場河景觀帶的結束點,將古鎮回歸原貌。自然景觀在空間上與濕地公園呼應,形成城市后花園,建立影視基地與風情度假園區,帶動新的城市旅游經濟增長。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