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造型的跨南明河人行橋
筑城廣場主題和設計的靈魂在于“竹文化”,那么,這些“竹元素”都體現在哪些方面呢?記者帶你“搶鮮”體驗。
記者進入筑城廣場,便看到一根“雙體竹葉燈柱”,柱身為花崗巖,采用浮雕手法將貴陽地域民俗文化刻于其上。“雙體竹葉燈柱”共有12根,為雙體并列柱式,上面刻有24節氣,分別立于廣場兩邊。“雙排柱所制造的縱向和立向空間并列增加了廣場的莊嚴氣氛。”廣場景觀設計師滕菲說,燈柱高12米,頂部為竹葉造型,立于兩柱之間,燈柱全部采用太陽能系統供電。
走過這12根燈柱,便到了廣場的主雕塑“筑韻”前。它長60米、寬48米、高28米,采用“金竹報平安”和貴州的“蘆笙”相結合,吉祥的寓意、古老的樂器,在現代藝術加工下得以重新塑造、展現。記者在現場看到,四個基座上各豎起一根巨大的蘆笙,每根蘆笙中間都設有30米長的爬梯,游客可從這個爬梯上到觀景臺二樓。到了觀景臺后,仰望便可看到“竹葉鏤空風雨穹頂”,取意“蕭蕭竹林”。這個頂的鏤空部分采用透明材質,為竹葉造型。設計將光與影結合,使之從穹頂延伸至地面,斑駁的光影增加了雕塑的動感和環境的趣味性。穹頂之下即是5噸重的銅鐘,其結構和承重主要依靠穹頂內部鋼結構來支撐。
廣場另一個重要的竹元素體現在7萬多棵竹子上,是廣場綠化的主要栽種品種。廣場的竹子有20來個品種,有方竹、鳳尾竹、毛金竹、楠竹、黔竹、油竹、中華大節竹等。除了將貴州本地的竹品種“一網打盡”,外地的慈竹、桂竹等品種也有引進。
帶您逛廣場
老一中的紀念墻
貴陽一中紀念墻是筑城廣場人文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位于廣場東部,原一中地塊也被打造成具有文化氛圍和歷史氣息的休憩空間。建成后的一中紀念墻將共有3塊,紀念墻內容包括一中的歷史沿革、創始人簡介、一中老校區全景及知名教師和學子等。
原一中地塊內,綠化景觀中種植了杏樹、桃樹、李樹等樹木,一中老校址內4棵大皂角樹也被原地保留。
廣場新年晚會 互動是主題
昨日,筑城廣場新年晚會執行導演董錦茹向記者透漏,新年晚會現場互動多,將著重體現群眾性。
新年晚會分為前廣場中心舞臺和“筑韻”主雕塑下沉式廣場兩部分。中心廣場主要有聯唱、聯舞、串燒等,下沉式廣場內則有交響樂團演奏等。“總體節奏是歡快的,到時候我們將有8個方隊和4個龍獅陣,共12個方隊。”據介紹,現場還可能邀請五世同堂家庭、殘疾人家庭、農民工家庭等做特別嘉賓,以特殊方式參與到新年晚會中來。
目前,群眾演員組織、晚會推進一切正常,迎新儀式現場的活動安全保衛工作也將出臺方案,做好管理。
廣場 集莊重休閑于一身
城市廣場是現代城市公共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重要集會的舉辦地,也是市民和游客休閑游憩的所在,而即將建成的筑城廣場正以莊重與休閑交融的面孔走近市民和游客。筑韻主題雕塑在橫向上成為了莊重與休閑的“分水嶺”。
盡管尚在建設中,但是沿著省民族文化宮向北看去,毛主席像、升旗臺、筑韻主題雕塑、城市原點一字分布,它們正好位于筑城廣場的中軸線上。筑韻雕塑至升旗臺之間,數萬平方米的開闊場地,可容納5萬人,兩側12組雙體竹葉燈柱和12個生肖雕塑對稱分布,廣場兩側的景觀綠化喬木和綠地也成陣列式整齊分布。
貴陽市城鄉規劃局城市設計處工程師稱:“規則的矩形地塊,加之整體對稱的布局給人以莊嚴厚重之感”。“而筑韻后原一中地塊被南明河三面環繞,親水幽靜,加上整片區域綠化設計靈動活潑,綠樹成蔭,竹林環繞,高低錯落,正是休閑游憩的好去處”,筑城廣場景觀設計師滕菲說。
文化解讀
“竹”印深深
走進筑城廣場,無論是景觀、橋梁,還是主題雕塑,都與“竹”這一元素密切相關。主題雕塑“筑韻”用了“蘆笙”的創意,雙體并列式的“24節氣柱”的形狀也跟竹差不多,四座鋼架橋還以“蘆笙音筒”作為設計元素,甚至在廣場上還種了7萬多棵竹,涉及的品種幾乎囊括了貴陽市所有的竹品種。可以說,竹,就是廣場的魂,它蘊含著深深的貴陽本土文化。
那么,竹文化到底對貴陽有多大影響?筑城廣場以竹文化作為主題文化,文化專家對此又有哪些看法?對此,記者專訪了多彩貴州兩賽一會評審委員會專家、貴州“十二五”旅游產品產業規劃組專家、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研究員申敏。
“筑城”的由來
申敏曾用20余年時間,走遍貴州省的每個鄉鎮,對貴州各民族的宗教、風俗、禁忌以及衣著、飲食等文化有過深入研究,說起筑城廣場以竹文化作為主題時,他向記者娓娓道來。
申敏說,貴陽屬高原性季風氣候,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充沛,濕度較大,適宜竹子的生長。竹子長勢茂盛、繁殖快,竹被廣泛應用于竹食、竹具,乃至成為房屋建設的材料等領域,并且竹在貴陽各民族長期的生產與生活中已由普通的植物轉變為人們崇拜的圖騰符號,從而積淀出深厚的竹文化。
據史料記載,貴陽歷史上是竹子叢生的地方。五代至北宋年間,貴陽的名稱叫“黑羊箐”。“箐”是方言,意思是山間的大竹林。明代初年,貴陽稱“貴竹”,《貴州圖經新志》說:“貴竹,郡產美竹,故名”。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今貴陽地設貴筑縣,貴筑之“筑”就是由竹制作的樂器,古時“筑”通“竹”,貴陽因而又簡稱“筑”。
彰顯貴陽精神
“竹文化,對貴陽的影響是很大的。”申敏說,貴陽歷史上就有以竹為族稱的氏族或部族,仡佬族就是其中之一。仡佬語稱“竹子”為“蓋腦”,而“蓋腦”就是“仡佬”的異寫,可見仡佬族就是竹族。
貴陽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地,許多民族的生產、生活等習俗都與竹有關。如花溪區金竹鎮的布依族,在小孩出生滿“三朝”時,要舉行“摘花竹”儀式等等。“竹對于貴陽各族人民來說,具有吉祥、和美等文化內涵。”申敏說。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竹也寓意為堅強、氣節、高雅。”申敏補充道,從歷史上看,貴陽簡稱“筑”,與竹有深厚的淵源;從特性上看,竹四季常青,能夠展示貴陽生態良好的優勢;從文化上看,竹能夠彰顯貴陽人民崇尚氣節、不屈不撓的的精神。
“由竹文化衍生而來的貴陽文化,如今已發展成為‘知行合一,協力爭先’的貴陽精神,更契合了貴陽城市蓬勃發展、蒸蒸日上的城市風貌。”申敏說,筑城廣場確定以竹文化為“靈魂”,將竹文化的元素滲透到廣場的建設中,是符合貴陽的文化與精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