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北川地震紀念館效果圖
汶川大地震三周年之際,位于任家坪的北川地震紀念館完成了部分結構封頂,整個館區輪廓已漸清晰――北高南低的山坡,借著山勢部分下挖,形狀如同留在大地上的閃電,兩側的主館、副館掩映山間。沒有其他紀念館中常見的高聳建筑,沒有華麗的造型,甚至沒有傳統意義上的房屋造型,有的,只是一道深深的“裂縫”。紀念館設計師蔡永潔教授將“裂縫”視作對“5?12”汶川特大地震永恒的記憶。
留給后人永恒的記憶
蔡永潔還記得震后第一次到北川任家坪現場勘察時,面對滿目瘡痍,他第一個反應就是:“這里不能再造房子了”。
當大自然向人類顯示了如此巨大的力量之后,人類也應表達出更多的敬畏之心。他希望以“最不像房子”的建筑,來給長眠于此的逝者安寧,撫慰生者心靈。于是,大地中的裂縫成了設計的主題。“大地裂縫,將災難時刻閃電般定格在大地之間。它既是人類活動的記錄,同時也屬于大自然的一部分。以這種介于建筑和大地景觀之間的方式留給后人永恒的記憶,是對這次事件最有效的記錄,也是對死難者赤誠的追念。”
攤開設計圖,14.23萬平方米的紀念館區由展示館、紀念廣場、祭奠園、參觀步道等部分組成。展示館在山坡地面的切割中自然形成,下沉的廣場和步道向外延伸。整個建筑形象低俯,且緊密結合地形,與巍巍青山融為一體。這樣做也是為了減少對山體地形的破壞,保留土地的脈絡。祭奠園區由原北川中學的操場改造而成,整齊排列的松柏樹如死難者的紀念碑,同時以綠色植物的形式象征了他們生命的延續,平和、低調,但充滿了對逝者的尊重。
建館方案不只為凝固悲傷
紀念館最終選定“裂縫”的設計方案,并非一蹴而就。方案征集時,同濟大學共提交36件方案初稿,其中包括以“花”、“水”等為主題的優秀方案,經過層層選拔,并在全國范圍內征集意見,“裂縫”方案脫穎而出。然而,即使如今紀念館已進入施工階段,依然有些不同的聲音:“這樣的紀念館,會不會太悲傷、太殘酷了?”
對此,蔡永潔有自己的堅持:不可否認,地震是自然給大地留下的傷口,給人們心靈留下的傷口,但更要相信,時間會愈合傷口。當歲月流逝,悲傷沉淀到心底,這道深深“裂縫”,長久訴說著人類在災難面前的堅韌。他說:“我始終相信,建紀念館,不僅僅為了今天,不僅僅為了凝固災難、凝固悲傷,它更應是中華民族信念的象征。”看如今的川陜大地,曾經的破碎山河正重整為安居樂土,一顆顆滿載創痛的心靈漸已平復,鼓起勇氣奔向新生活,這一份精神力量難道不值得永久銘記。
在蔡永潔的構想中,紀念館邊巨大的紀念廣場,地面將鋪上暗紅色的銹蝕板巖,長方體鏤空雕塑靜靜駐守,那象征著“生命之門”,災難面前,有人離去,有人留下,更多人開始更深入地思考生命、了解自然,學著與自然和諧相處。
沉甸甸的感受融入設計
蔡永潔也是四川人,叔叔、哥哥等不少親友都住在老家成都簡陽市。3年前地震來襲時,他正在同濟大學規劃設計教學樓的六樓給學生講課,渾然不覺,妻子心急如焚打來十多個電話,他為了不影響上課,手機早設成了靜音。直到當天下午5點多下課后,他才得知消息,往老家打電話,幾家親戚沒一家打得通。到了夜里好不容易電話接通,得知大家平安的消息,他才舒一口氣。回過神來再關注電視里、網絡上的震后情況,心又揪起來了。
能夠成為地震紀念館的設計師,蔡永潔深感慶幸。他說:“身在上海,我與四川遠隔千里,仍為災區群眾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而震撼;而作為巴蜀兒女的一分子,更為全國八方支援、守望相助的精神深深感動。我把這些沉甸甸的感受都融入設計中。”在他的帶領下,整個紀念館建筑設計團隊幾乎每周都要奔赴施工現場,及時溝通,完善細節。蔡永潔說,“大地震是人類共同的災難,希望我們也能盡自己的一份力,能讓逝者安息、生者更加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