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中國第一高樓的“綠色”期待
admin
2009-08-31
來源:景觀中國網
日前,超高層建筑上海中心大廈主體基礎工程全部完成。上海中心圍繞著可持續發展理念進行設計和施工,有望同時獲得中國三星標準綠色建筑認證體系和美國LEED綠色建筑認證體系“雙認證”,成為可持續設計和創新的最新基準。這一未來中國第一高樓將如何實現它的綠色之路?
日前,超高層建筑上海中心大廈主體基礎工程全部完成。上海中心圍繞著可持續發展理念進行設計和施工,有望同時獲得中國三星標準綠色建筑認證體系和美國LEED綠色建筑認證體系“雙認證”,成為可持續設計和創新的最新基準。這一未來中國第一高樓將如何實現它的綠色之路?
目前全球建成的前10位超高層建筑中,有6例在中國(包括香港、臺灣地區)。隨著全球節能減排、綠色環保趨勢的發展,超高層建筑同樣面臨著如何實現其綠色環保的問題。從建筑形態上看,超高層建筑的大體量運營、巨大能耗、集中排放,以及大量使用幕墻結構、封閉空間等,都成為超高層實現節能綠色的客觀問題。
上海中心的綠色節能涉及三大方面。首先是人文關懷,建筑是為人而造,要把室內建筑環境、室外環境如何滿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如何營造實現自然、和諧、人本空間作為出發點。其次,超高層建筑必須集約高效,包括在全壽命周期內對能源、資源的消耗和排放的全過程。再次,超高層建筑是一個垂直的空中城市。在這樣一個非常狹小的空間里如何利用智能科技保證自身的高效便捷,包括功能的便捷和整個運營的高效都是上海中心必須總體考慮的要求。
為了能全方位均衡地達到綠色建筑標準,上海中心大廈在評價體系內,用6個方面的指標來評價該建筑是否綠色,而每個評價體系內都有一票否決制。作為該項目的技術顧問,上海市建筑科學研究院采取了三方面的措施。首先是全過程的目標控制,這不僅僅體現在設計策劃階段,而且涵蓋了施工、竣工驗收以及將來的運營管理階段。尤其要將綠色施工作為目標控制的一個過程環節,強調施工過程中的綠色管理、實施和控制,以杜絕目前常常出現的施工與綠色設計相脫節的現象。
其次,上海中心大廈項目中的大量技術問題充滿全新的創新與挑戰,上海建科院與其他協作團隊展開了重點問題的集中攻關。建成后上海中心大廈將與上海環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廈三足鼎立于上海浦東陸家嘴的狹小地塊中,這必然對室外環境提出許多挑戰。如果處理不好,將對整個技術的實施和將來的運營實效產生影響。因此上海建科院做了許多風載荷實驗,包括對風環境的分析、太陽輻射對室內負荷的影響等。對于能源的使用,整個大樓能源區分了低區和高區兩個領域,團隊設計運用了冷熱電的聯動能量技術、屋頂風能、地熱和冷蓄冷等技術。其中,計劃安裝45個風機,在夜間給大樓外部提供光源。水資源利用方面,由于大廈占地并不大,雨水的利用、污水回收利用和處理成何種水質等不同的要求都涉及不同的技術。
另外在大樓的功能劃分方面,設計者Gensler公司提供的方案是將整幢大樓設計成“垂直的城市社區”,即將大樓看成一棟棟小高樓、一個個小社區的疊加。共將一棟樓劃分為9個區,每個區之間都有一個基礎設施區或者叫機械層,每個機械層支持著一個小區,因此每個小區可以實現獨立靈活的運營和維護。比如都可以提供銀行、快餐、飲食,或者供午休、茶歇的綠色環保區,而不必大頻率地使用電梯跨越很多樓層來實現上述需求,這也節約了很多能源的使用。此外,在這9個功能區的每個中庭位置,設計團隊希望能保證節能和舒適性的最大化,將其營造出一個個自然和諧的高空室內花園。為了使大樓有未來感,設計師將其外觀設計為螺旋形。事實上,這個旋轉的角度相當重要,必須考慮到盡可能減少大樓的風荷載的問題。為此,經過大量的風荷載測試,通過精確旋轉角度和形狀,可以減少20%的風荷載,同時加上其他設計,最終目標可使整棟樓的風荷載下降32%。由此還可以實現鋼材量使用的最小化。而在幕墻方面,曲面上升的承載面要保證隔熱、透光的同時,防止光污染。上述大量的技術的推行和實施需要整個項目團隊進行優勢互補的精心優化,才能最后實現整個大廈的綠色建筑目標。
上海中心大廈將在2014年完成建設,建設團隊希望借此項目在超高層綠色建筑的技術體系、評價方法、評價標準等方面積累大量經驗,并進行提煉,為國內外綠色超高層建筑的設計、建設、運營和評價提供一個最佳案例。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