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遣唐使到朱鹮--日本館濃縮日中一衣帶水之情
admin
2009-07-29
來源:景觀中國網
外形如同蠶繭的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簡稱上海世博會)日本館,已開工近5個月了。對這個日本參展海外世博會歷史上投入最多、規模最大的展館,中國人為其取了一個愛稱:“紫蠶島”。
外形如同蠶繭的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簡稱上海世博會)日本館,已開工近5個月了。對這個日本參展海外世博會歷史上投入最多、規模最大的展館,中國人為其取了一個愛稱:“紫蠶島”。
從遣唐使看起
占地6000平方米的日本館,是上海世博會40個左右外國自建館中規模最大的一類。淡紫色的建筑外觀,由太陽的紅色與水的藍色融合而來;弧形穹頂的蠶繭造型,取“蠶有長壽”的寓意,而從蠶繭中抽取蠶絲、織成絲絹的工藝,正是從中國傳入日本的,是中日之間“緊密連接”的象征。
為了讓日本館擁有一個“朗朗上口、令人親切”的名字,今年3月,日本向日中兩國民眾公開征集日本館“愛稱”。短短一個月,就收到了3588個應征作品,96%來自中國,最終選定的“紫蠶島”即為其中之一。
上海世博會日本展區總代表塚本弘表示,有了“愛稱”,日本館在中國會更有人氣。而作為“一衣帶水”的鄰邦,日本館的展示內容將與中國觀眾形成更為親切的互動。
據塚本弘介紹,參觀日本館,首先會看到遣唐使、鑒真東渡等一系列反映日中兩國源遠流長交往歷史的展示。這些由一位位歷史先驅用心靈和信念寫就的傳奇,歷經千余年,仍然擁有激蕩人心的力量,在日中之間呼喚著“和”與“信”的回音。
積極呼應世博會主題
日本館以“心之和、技之和”的主題呼應上海世博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其建筑外表采用透光的薄膜,可吸收太陽能發電并在夜間發光;弧形穹頂上“長著”三個洞和三個角,前者可接收雨水并循環利用,引入陽光減少照明用電,后者可強化冷暖空氣的流通,減少空調能耗;館內排隊人多處,設有噴霧設施,降溫卻不會濕衣。
“日本館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多發掘大自然奧妙,少給大自然增加負擔。”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上海代表處副所長花田美香說。
環境污染、氣候變暖、老齡化及其應對之策,是日本館展示的重要內容。其中,專門看護老年人的機器人格外令人期待。這是因為2005年日本愛知世博會的豐田企業館,就是由于展示了會演奏樂器的機器人而成為最熱門展館之一。
花田美香說,日本企業將為上海世博會專門研發代表當代最高水平的機器人,并與未來城市生活緊密相連。她說:“高新科技將讓日本館成為上海世博會最富魅力的展館之一。”
上演6400多場“拯救朱鹮”音樂劇
“心之和、技之和”的主題,強調人與自然要想實現和諧,不僅需要高新科技,更需要人類的一顆關愛之心。在日本館,專門辟有一座可容納500名觀眾的傳統木制劇場。在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世博會期間,這里每天都要上演大約35場反映日中友好和日中共同拯救朱鹮活動的音樂劇。
“發生在上世紀末及本世紀初的以關愛之心拯救朱鹮的故事,是日中兩國關系史上的一段佳話。朱鹮得到成功拯救,也增強了人類團結起來應對當前各種挑戰的信心。而這恰恰是日本館最希望展示和傳遞的信息。”日本經濟產業省大臣官房審議官原山保人說。
據介紹,這出特殊的音樂劇的兩位導演分別是來自日本東京的佐藤信以及來自中國香港的榮念曾,兩位導演均為66歲。音樂劇的演員將主要在中國招募選拔。音樂劇大約20分鐘一場,由三組演員循環演出,半年累計演出6400多場。
“朱鹮的拉丁學名直譯就是‘日本的日本’,以國名命名鳥名,足見朱鹮在日本國民心中的位置。而正是通過日中兩國的共同努力,朱鹮翅膀特有的粉紅色終于重現藍天。我們在世博會上演繹這個故事,希望能打動觀眾,讓日中兩國更多人走到一起,共同應對未來挑戰。”原山保人說。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