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霽虹橋將移址原型復建&" />
霽虹橋將移址原型復建&">
|
霽虹橋將在復建后恢復往日的風采 范南丹 攝
古霽虹橋海拔高度1168米,小灣電站蓄水后,水面的海拔高度將達到1241米,而新建的霽虹交通大橋的高度則為1256米。也就是說,在不久的將來,隨著各項文物遺跡復建工作的完成,這里將出現碧波蕩漾,人車橋上走,船在水面行的美好景觀,特別是一個有新橋墩遺址、新摩崖石刻景觀,并將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融為一體的全新文化場景將會重現。目前,橋梁及附屬設施的拆除工作已經完成,相應的重要部件進行了編號收存保管;在拆除中收集了一套完整的橋梁文物信息資料。摩崖石刻完成了拓片工作,進行了照相、繪圖等相關信息的采集,整套工作已經完成。預計在蓄水期前完成摩崖石刻的封閉、加固工作,以及相應的考古發掘工作。全部工程計劃在2012年完成。
摩崖石刻復制再現
據該保護項目負責人省文物考古所馬波介紹,這次保護一開始也想到過像三峽一樣對摩崖石刻進行切割搬遷。后經過考查發現,承載石刻的山巖石壁內層結構是破碎的,切割反而會讓石刻裂損,甚至破碎,不但起不到保護的作用反而成了破壞。后來,經過反復調研多方考證和修訂,制定了現行方案,就是選取重點石刻在相似環境中復制再現。具體實施中就是對原石刻本身巖體進行加固噴錨,然后再采用現行世界上先進的封膜保護,讓其在水淹后能完好地得到保存。而到了枯水期,原石刻本身還是可以露出來,大概每年有5個月還能看到其真跡。
而復制再現的地點仍然是選距原刻上方百米左右,是同一山巖體的上段,讓人們隨時都能看到。記者在現場經保山市博物館館長王黎銳指點看到,山勢和環境非常接近和相似。馬波他們共同擔心的是,聽說還有一個通道工程選址直接這塊選好址的項端,復制石刻如果不能在這里進行,就難以再現其環境風貌。
霽虹橋按原型復建
霽虹橋1986年被水毀后,當時省里就議過在原址恢復重建,后得到將建小灣電站的消息后就停了。現在的方案是將按原橋大小復建,按原橋形狀建造,建成后與石刻、古道形成相互依托的景觀。
在從霽虹橋原址回平坡村途中,在接近村口的路邊一塊空地上,堆放著兩大堆石塊石條,王黎銳說,這就是真正霽虹橋橋墩石條,每塊都編有號,是作為文物保護起來的,今后復建霽虹橋時可能會用上。
保山市博物館館長王黎銳介紹橋梁保護方案時說,最先文物部門還是想恢復古老的霽虹橋,但是后來請了橋梁專家實地勘測后,專家指出現在幾乎不可能恢復了。由于現在蓄水后橋梁的跨度增加,同時文物修復的原則又是修舊如舊,用傳統的工藝、材料、技術很難修復一座大跨度的鐵鎖橋。橋不能修復了,但是橋周圍的附屬設施和古道還是要保護的。文物部門于是把橋的兩邊的泊岸、橋欄、隧道(緊三步)、關房稅卡、古道等文物拆除,并選擇合適的地方重建。為的是讓后來的人們看到這些文物,親眼見到這段歷史。
摩崖石刻的信息采集已經完成,橋兩邊拆除工作已經完成。王黎銳說,希望社會各界能夠提供相關的資料,征集霽虹橋的照片、資料、故事等,大家一起保護好這段歷史。
■ 歷史遺跡
|
梯云路上的古棋盤 范南丹 攝
梯云路:
從水寨至江邊的平坡村,是一條東西向的峽谷。兩山夾峙,一徑陡絕,崎嶇回環,古稱“梯云路”。下坡的第一段,稱為“倒馬坎”,據說是因山路陡險,“馬蹄高下處,一步一心驚”(黃萬春詩)。沿路小石遍鋪,由于長年累月馬幫過往,鐵蹄到處,火星飛濺。在這里,間或還可以看到馬鍋頭在休息中用以打發時間下棋而刻留在路中青石板上的棋盤。
馬蹄印:
梯云路腳,是平坡村。這是一個百戶左右的小山村,記者在村中仍看到千百年來這里特有的五花石青石條板上留下的一個個深深的馬蹄印。村中不時能看到馬幫走在古道上的當年影像,還有農戶家中的馬坨、馬檻等。
■ 新聞人物
重建一座古橋 連接一段歷史 7旬老人段體才另修古橋
段體才老人向記者介紹家人 記者 崔敏 攝
說起霽虹橋,不能不說后來代替它出現的善德橋,更不能不說這位依靠一己之力,耗時近一年募建起這座橋的老人——段體才。善德橋的位置就在霽虹橋遺址上游不到20米處。雖然后來也有人將其叫作霽虹橋,但當地很多老百姓因感激段體才等修橋人的恩德,而更愿意把它稱為善德橋。由于段老不好大喜功,在修橋結束后一直深居簡出,蟄居在家,一段時間內很多人都不了解他的現狀。記者多方打聽來到了柳上村。在村口,記者從一位老人口中得知,段老就住在村頭的簡易房里。段老究竟是個怎樣的人?他身上有什么鮮為人知的故事呢?帶著種種疑問,記者終于見到了年近8旬的段體才。
得知來意后,老人熱情地招呼記者上樓去坐。環顧四周,老人的居所擺設十分簡單,正中擺有一張方桌,旁邊靠著兩只木凳和一張藤椅,靠小窗的下方鋪有一張薄薄的床鋪,所有的家具都很陳舊。
段老告訴記者,他和老伴育有4子一女,平時跟著小兒媳和兩個孫子一起生活。雖然村里也有房子,但他喜歡一個人住在這。段老說,在修橋前,他們8名老人做了分工,他負責施工,其他人負責去募捐。當時剛立好橋墩,前期募得的錢就用完了,雖然想了很多辦法,但有近一個月的時間都沒籌到一分錢。幾個老友堅持不住紛紛離開回家了,主管也決定退出,還勸他一起放棄。可段老卻不愿放棄。雖然修橋的就只剩段老一個人了。“當時,看到搭檔一個個退出了,又籌不到錢,我也很灰心,但只能堅持。還好,之后捐款修橋的人越來越多,捐錢的捐錢,出力的出力,才使得新橋最后得以順利完工。”
老段回憶說由于缺錢,不僅老友一個個退出了,而且由于發不出工錢,工人的意見很大。當時他一方面要忍受著夜晚一個人住在江邊工棚上的孤寂,白天還要忍受工人們不斷地指責。
就在老段為缺錢的事焦頭爛額之時,老伴從家中帶信來說,家里人省吃儉用為他攢到了700元錢,聽到這消息,老段急忙奔走幾十里山路趕回了家。巧的是,就在此時,河圖廖官村村民們也及時給老段送來了1000多元的捐款。拿到這1700多元救命錢后,老段不僅發清了工人的工資,還到集市上割了幾十斤肉用來改善伙食,修橋工程才得以繼續下來。
■ 記者印象
身體硬朗銀須飄舞似大俠
走到這間隔有樓板的兩層簡易房前,記者發現房門并沒上鎖。但輕敲幾聲推開房門后并沒反應,記者只好向內喊道:“有人在家嗎?”這時,樓上傳來了一陣腳步聲,隨著腳步聲的停止,一個身體硬朗、銀須飄舞的老人出現在了我們面前。老人身著一件藍色的對襟上衣,腰間系著一根寬寬的皮帶,身材不高但卻十分精干,看上去有點像古代的大俠。
■ 人物心聲
修橋渡人只為行善積德
為什么要修橋?老段說,主要有3個原因。一是古橋被毀后,兩岸群眾來往只能靠渡船,每人一個單邊要收5元的船費,按當時的生活水平來說是很高的了;二是擺渡時間不固定,過江的人往往是走了10多公里路來到江邊卻趕不到船,有時等到要天黑了也過不了江;三是渡口曾經發生過由于擺渡人心懷不軌過江婦女受辱的事情。所以為了方便群眾過江,老段下決心拼了老命也要將橋建成。
老段說,他傾盡全力修建善德橋的目的不圖任何回報,只為積德行善,也不管新橋到底能用多長時間,只要能在一定時間內起到方便兩岸群眾交流他就心愿足矣。
此外,老段還說,他一直奉行“修心舉步長存以從善,煉性隨時遇事一切忍”這句話,平時將行善積德作為自己一生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