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運河文化要興第三次“浪潮”
admin
2007-08-22
來源:景觀中國網
通過保護與建設小河直街、富義倉遺址等重點項目,恢復旅游景觀,完善服務設施,開設水上、岸上、晚上觀光旅游,形成運河商貿、文化、休閑旅游黃金線,把運河打造成與西湖、西溪齊
通過保護與建設小河直街、富義倉遺址等重點項目,恢復旅游景觀,完善服務設施,開設水上、岸上、晚上觀光旅游,形成運河商貿、文化、休閑旅游黃金線,把運河打造成與西湖、西溪齊名的“世界級旅游產品”……在昨日拱墅區政協主辦的“運河文化論壇”上,省市相關專家、學者和專業人士相聚一堂,紛紛為運河保護、開發、申遺“把脈”,指點發展前景。
第一次“浪潮” 專家認為,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拱墅區搶救性地挖掘了大量運河文史資料,先后出版了《運河行》、《運河情》、《運河游》、《運河傳》等系列叢書,使古運河留下的各種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文物,以及民間故事等歷史和人文景觀資料重現于今。
第二次“浪潮” 2001年至2004年間,拱墅區又提出《盡快規劃好京杭大運河杭州段的文化景觀帶建設藍圖》的書面建議,以及保護城北老廠房的信息,市委、市政府領導作了重要批示。如今,運河廣場、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御碼頭”等運河標志性建筑已相繼建成,并建成了LOFT等3個創意產業基地。
第三次“浪潮” 今年,市委、市政府開始謀劃推進運河二期綜合保護工程。這次集省、市各路專家學者開設論壇建言獻策,旨在為運河保護申遺造勢續力,將興起第三次運河文化的“浪潮”。
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副館長周新華說,自2006年10月1日開放至今,博物館已有文物、史料、藏品1000多件,接待社會各界觀眾近百萬人,已經成為運河申遺造勢的一個極佳平臺。下一步博物館將致力建設運河文化研究中心、運河文化資料收藏中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張書恒認為,近幾年,運河保護觀念正在發生變化,眼光開始向工業遺產、城市文化遺產轉移,部門保護開始轉向全社會保護。
不少專家學者提出,只有全社會親近大運河,市民群眾參與得越深,運河保護申遺才有活力,運河文化才能發揚光大。他們競相建議:是否把運河建成生態示范區;運河上多搞些參與面廣的競賽;沿線開發、挖掘、復興寺廟等宗教文化資源……
據悉,正在籌建、頗具權威的全國運河研究會有望設在杭州。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