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首個生態濕地公園開園:薔薇園濕地公園
admin
2007-01-24
來源:景觀中國網
這里,開辟了大片大片的蘆葦地;這里,保留了一壟一壟的農田。這里沼澤連片,這里茅舍再現,這里樹木婆娑,這里溪水靜流……昨天,我市首個充滿田園風光并應用多項新技術的生態濕地公
這里,開辟了大片大片的蘆葦地;這里,保留了一壟一壟的農田。這里沼澤連片,這里茅舍再現,這里樹木婆娑,這里溪水靜流……昨天,我市首個充滿田園風光并應用多項新技術的生態濕地公園——薔薇園正式向市民開放。
薔薇園濕地公園位于采菱河常錫路段,在采菱港西側,擬建道路離宮路北側,整個公園被老312國道劃分為南北兩塊,規劃用地面積12.5萬平方米,其中老薔薇園為3.9萬平方米,本次擴建面積達7.6萬平方米。
南北兩區特色鮮明
公園北區在原薔薇園的基礎上進行了擴建改造。在植物配置上,特意強調薔薇類植物,薔薇、野薔薇、櫻花、月季、海棠、梅花、石楠、枇杷等植物的選種,不僅考慮了造型的對比與和諧,還注意色彩的協調與融洽,滿足季相的適配和互補。
公園南區充分利用原有的濕地條件,保留原有河道及農田,既運用了現代簡約的造園理念,又與中國傳統的造園手法一脈相承,強調以濕地為載體,形成“綠地、文化、人文”的共生空間,通過“田、澤、溪、林”四種景觀形式,由南向北形成了不同類型的園林空間。
四種景觀回歸田園
為了突出生態濕地公園的特色,公園南區種植了大量水杉、落羽杉等耐水植物和蘆葦、菖蒲、千屈菜等水生植物。“田、澤、溪、林”四種景觀,“田”景區主要是以楓楊、烏桕、各類果樹等鄉土樹種,配合四季農作物套種,充分體現了回歸田園風光的特色;“澤”、“溪”主要以耐水植物與水生植物為主;“林”運用傳統造園手法,以未經修剪自然生長的喬、灌木進行自然式搭配種植,層次豐富、疏密結合、錯落有致。園林方面,除道路系統環通整個園區外,還建有大量供游客在濕地內穿梭的棧道、步道以及供游人休憩的亭、廊、花架,以追求人與濕地的完美結合。公園內建有鏡月居、菱溪閣、涵春塢等小型建筑。
據了解,薔薇園內的20畝農田,現專門雇人按照園林部門的要求進行種植,一年四季都將展現不同的田園風光。種植和收獲季節,有意體驗農家苦樂的市民可與市綠化管理指導站聯系,申請參加農家勞動。
新技術凸顯生態概念
薔薇園建設過程中還利用了多項新技術,凸顯了生態概念。
一是利用德國人工生態濕地技術,制造公園“活水”。公園外部有個采菱河,水位低的時候,可從采菱河取水,通過人工生態濕地的凈化補給內部水循環系統,目前這一系統每天為公園補充80立方米的景觀用水。而且這一系統使公園內原有的多個原生態池塘同外界水體相連,確保公園水系為潔凈的活水,確保公園水位常年恒定,使整個公園水質、景觀都有所提升,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人工濕地。
二是建設濕地型生態廁所,破解排污難題。由于公園地勢較低,且原312國道無城市排污系統,因此園林部門與上海交大合作建設了濕地型生態廁所。該廁所經過生物降解,對污水中的雜質進行攔截、過濾、沉降、生物分解,經過消化反消化處理達到對氮的分解、磷的沉降。然后通過小型濕地過濾和植物的吸附達到對污水的處理,污水經處理能達到國家綜合一級排放標準直接排入公園內河。
三是嘗試使用了環保能源。該公園采用風能、太陽能等環保能源,經蓄電池提供廁所的室內照明。但遇到連續陰雨或風力較小,該系統能自動切換到交流電,確保不影響廁所相應功能的正常使用。
據介紹,薔薇園作為常州首個人工生態濕地公園,在我市園林綠化史上的地位非同小可,它是我市營造綠色生態城區、改善城市環境的一種有益探索。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