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新聞前綴
12月4日,太原市長風新區規劃方案終于在太原市規劃展示大廳與廣大市民見面,等待大家提出意見和建議。
長風新區位于太原市中心區西南,瀕臨汾河,地跨萬柏林區與晉源區,用地范圍北起長風西街,南至南中環街,東起濱河西路,西至新晉祠路,占地面積約2.54平方公里,是太原市“十一五”期間新區建設的龍頭,也是城市未來發展亟待開發建設的重點綜合功能區。長風新區將被打造成太原城的“外灘”。
負責規劃方案公示的太原市規劃局工作人員稱,長風新區規劃方案由法國夏邦杰建筑設計公司設計。規劃的目標是,要把新區建設成以商務辦公、行政中心、文化休閑、國際會展為一體的城市生態園林式綜合公共活動中心;創建太原市向南、向西延伸發展的示范區域,成為城市空間進一步發展的重要環節;傳承悠久歷史文明,創造一個文化的、經濟的,以及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公共中心。
專家們認為,該方案構思新穎,引入水系形成綠島,規劃布局比較合理,功能考慮比較完善,放射性軸線設計突出了城市西南發展方向。
■規劃
四大功能區呼應
長風新區規劃為四大功能區,分別是北部的會展商務區,中部的文化藝術博覽區和市政中心區,南部的商務辦公區。
長風新區規劃設計引入“島”的概念,大劇院、科技館、圖書館、博物館、音樂廳圍繞中心綠地沿內河集中布置,形成具有強大向心力的文化島中心區。大劇院、音樂廳、圖書館、科技館和博物館,總建筑面積約20萬平方米,可供市民大饗文化藝術盛宴。
文化島西側為市政中心區,與文化島中心區共同構成東西向的城市主軸線。市政辦公區由南北兩幢建筑和市民廣場組成,總建筑面積約26萬平方米。在規劃區域的西北角布置由省級會展中心、五星級酒店、室外展覽組成的會展商務區。會展中心的建筑面積為14萬平方米,配套五星級酒店的建筑面積為12萬平方米,配套商務辦公的建筑面積為14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40萬平方米。
由文化島向西南,朝向晉陽湖延伸出城市空間進一步向西南發展開拓的軸線,圍繞該軸線布置商務辦公、酒店等,形成商務辦公區。商務辦公區的總建筑面積約133萬平方米。
■看點
1、八處標志性建筑
●大劇院位于長風新區中央文化綠島的二層平臺之上,同時在基地的東西向主軸線上,是綠島文化建筑群的中心。作為城市與綠島的過渡,同時位于向汾河敞開的廣場空間中的特殊位置,引發人們豐富的聯想。它是一扇敞開的窗口,引導人們進入文化的殿堂;它是一尊和景觀渾然一體的雕塑,源自太原凝重的文化,神聚了中原文化堅韌而豪邁的氣質,是太原新的標志。
●會展中心包括會議中心和構成扇形的展廳區,軸線上的兩大建筑實體和其外部空間構成了戲劇性的序列。方案在總體規劃設計的基礎之上,發揮其軸線的功能和方向性,采用中軸線的傳統對稱性構圖設計,將人從文化區的西北角引入會展中心,并通過此軸線將行人引入未來的河邊廣場以及歌劇院、音樂廳等文化中心區。
●市政建筑布置在長風新區中央東西向軸線的南北兩側。因其獨特的功能屬性,形體處理上采取對稱布局,以顯示其莊重。造型簡潔明快,顯示現代市政辦公的效率。材質的選擇上以凝重的石材輔以現代感強烈的玻璃和鋼材,表達時代感。
●科技館位于文化島的東北角,建筑面積42084平方米。灰空間的引入為建筑提供了良好與親切的場所。建筑以楔型中庭空間作為建筑的主要垂直聯系體。
●圖書館位于新區中央軸線的東北方,建筑面積51705平方米。建筑面成折線型,面向文化島形成圍合態勢。形體采用玻璃體塊與實體體塊相穿插的方式,充分表現出形體特有的位于轉折地帶的動勢。
●博物館建筑面積28203平方米。它與圖書館以中央軸線形成對稱格局。建筑保持與圖書館相類似的建筑形態邏輯,以虛實對比的操作方式形成立面強烈的動感。
●音樂廳建筑面積15035平方米,與科技館相對中央軸線形成對稱關系。采用三角體為基本形體,利用形體的斜線關系,將三座不同規模與進深的觀眾廳和一座1000人的音樂廳置入其中。觀眾廳保持水平并置,并在不同觀眾廳之間形成“縫隙”,以此形成連續的觀眾疏散空間,并得以巧妙地處理觀眾廳的內外高差。
●配套住宅長風新區配套居住區位于長風新區南部,緊鄰汾河,北起南中環街,南至冶峪河,西起新晉祠路,東至濱河西路,規劃用地1000畝。規劃方案采用簇的居住組團結構,將水系貫穿整個居住區,為小區的景觀增加了靈氣,形成環境生態、居住悠閑、交通便捷的新型居住區。目前規劃正在進行中。
2、五種燈光放異彩
龍城“外灘”的夜景將大放異彩,它主要由五種燈光組成:線性照明、建筑面照明、廣場面照明、綠化點照明和水景照明。道路線性照明主要以高壓鈉燈為光源,為城市帶來了金色的道路路網照明,展現城市繁華景象。建筑面照明、廣場面照明、綠化點照明和水景照明,均以金屬鹵化物燈為主要光源,以其高質量的光照效果達到對建筑、場地和綠化的精準的色彩還原,展現生動的建筑場地景象。
■特色
路網主次分明
新區內的道路等級控制寬度分別為6個等級:60m,50m,40m,30m,24m,9m。它們構成邏輯清晰、主次分明的車行交通網絡。
公共交通的布置以中央軸線為出發點,以500m至800m為半徑向四周輻射公共交通站點。中央文化區是公共交通的中央換乘點,南側的商務區人流密度較大,公共交通站點較為密集,同時輔以出租車臨時停靠站,在中央商務區形成密集的網絡。
城市軌道交通沿新晉祠路穿越新區,把位于中央軸線上的市政廣場設置成站,依次向北、向南以1公里為半徑在北側的匯展中心設立匯展中心站與南側的商務區設立商務區站。
步行系統的設計與景觀設計及整個設計的主要結構緊密結合。跨河步行橋、文化島中心廣場、大劇院前文化廣場、市政廣場的步行系統依次組合解決中心公共區域大量的人流疏散問題,同時也以步行景觀強化了中心軸線開放的空間感。
景觀自成系統
新區景觀以城市軸線為基本依據,形成由中央文化島構成的景觀軸線,同時向整個城市滲透。
文化島的地面整體抬升,高于城市地面標高,成為整個新區的制高點。由汾河引入的內河,與“文化島”建立一條完整的景觀帶,以這條景觀帶串接起向整個新區發散的數條景觀軸。向西南方向延伸的水景軸線穿越中央商務區,在其兩側形成兩個大型景觀綠地,作為商務居住區的“綠肺”。同時,在軸線西南角的高層雙塔與西北角的高層塔樓成為景觀軸線端部的重要對景。
新區最終形成點、線、面相結合,建筑與環境相結合的形式組成新區內的完整合理的景觀系統。
采寫:本報記者閆俊峰
攝影:本報見習記者武六紅
制圖:張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