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建筑藝術公園1日烏江北岸開工
admin
2004-08-03
來源:景觀中國網
1日,17位來自7個國家的建筑師和藝術家再次聚首義北岸,舉行了他們共同設計的金華建筑藝術公園的奠基典禮。由此,就像金東新區的副區長余秋榮始終堅持和堅信的——17個具有國
1日,17位來自7個國家的建筑師和藝術家再次聚首義北岸,舉行了他們共同設計的金華建筑藝術公園的奠基典禮。由此,就像金東新區的副區長余秋榮始終堅持和堅信的——17個具有國際水準的小型公共建筑設計方案被全部接受,2005年2月,它們將如期完工,這也拉開了中國當代建筑舞臺以小型公共建筑為主角的新一幕。
[B]四兩撥千斤的巧妙[/B]
“比較一個100平方米的小公建和一個10萬平方米的巨大建筑,所受到的關注與面積是不成比例的。”十幾年前就開始實驗建筑設計的中國美術學院建筑系主任王澍認為,金華嘗試從小型公共建筑開始改善城市面貌是極好的切入點。
在幾乎所有的中國城市以歌劇院、博物館、超高商務樓等地標式建筑滿足展示權力與金錢的欲望時,金華的金東新區卻選擇了親民性和可達性都最好的小型公共建筑。
而小型公共建筑對于實現設計理想有著天然優勢:小方案中比較容易實現創新的設計造型、新材料運用和結構突破;而由于功能單一、沒有過多因素的羈絆,有助于表達更純粹的設計想法;還因為規模較小,造價不會很高,更容易保證達成100%的實現。
據記者了解,17個小型公共建筑的總建筑面積只有1600平方米,絕大多數不滿100平方米,但它們的設計則出自11位歐美30歲左右的精英青年建筑師和國內6位著名的建筑師與藝術家之手,每一個方案都堪為力作。一旦把這些小型建筑集合起來,更可以發揮一種共鳴的力量。
不倫不類的地標建筑就像為了虛榮身份的假名牌,而小型公共建筑就像是一塊隨身的潔凈手帕,“四兩撥千斤”的力量就在于此。
[B]正反力同時存在[/B]
國內外的建筑師們還有一個相同的感嘆就是,這一項目沒有最先出現在北京、上海、廣州這些國際性大都市,而是出現在位置相對內陸、經濟也不占優勢的金華。盡管2000萬人民幣的投資對于許多開發項目不是大數目,但對于一個政府投資的、幾乎可以稱為公益項目的公園、尤其在國家宏觀調控的當下,金東區政府依然承擔了不小的壓力。從這一構想被提上日程伊始,金東區始終在全力推進這一項目,不是出于經濟收益的預期,只盼文化藝術的收成,這種有著長遠考慮的用心成為促成該項目的原動力。
而來自當地城市規劃、建筑設計方面的一些專家都依然對這一項目的必要性“保留意見”;一些對國內通用的強制性規范的超越、對材料質量和結構技術的挑戰也成為建筑藝術公園里這些小型公共建筑成長的反作用力。
但該項目策劃人、藝術家艾未未對于目前存在的種種不解和難題樂觀地表示:“這些小型公共建筑存在的最大意義是帶給人們新體驗,我們在艱難的達成過程中已經得到提升。”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工地,卻不擁有世界頂級的建筑設計師,也許這一狀況的改變需要很漫長的時間,但這些在理念、結構、材料上都創有新意的小型公共建筑是我們力所能及的開始,當它們在義烏江北岸開始生長之時,也提醒著中國曾經激進的城市大建設應該得到及時的反思。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