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風景區“九洞天”建電站遭質疑
admin
2004-06-14
來源:景觀中國網
[center][B]事由[/B][/center] 對應德明、曹植云、彭加周等幾位來自浙江,并在納雍縣從事水能資源開發的投資者來說,這些天也許是他們到貴州后最沮喪的日子。 令他們難
[center][B]事由[/B][/center]
對應德明、曹植云、彭加周等幾位來自浙江,并在納雍縣從事水能資源開發的投資者來說,這些天也許是他們到貴州后最沮喪的日子。
令他們難受的原因很簡單。
此前,他們擬投資5000多萬元,在納雍“九洞天”國家風景名勝區的水電項目動工之后,原本“一帆風順”的事卻風生水起,原因是有人認為該項目對景區景觀造成破壞,并據此反映,一時間,此事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此場變故令幾名投資者始料不及,這之前,該項目在當地政府傾力幫助下一路綠燈,從2002年9月接洽此事,到去年9月動工,運作之快可謂超常。
但就是這種“超常”的運作,恰恰觸及了一個令當地政府和幾名投資者都無法回避的問題:這一投資數千萬的項目,究竟能否在這處于今年初已從省級升格為國家級的風景名勝區內動工?
沉重之處就在于要對此回答“可”與“否”,如今已顯得十分困難。
[center][B]國家級景區九洞天[/B][/center]
那么,“九洞天”又是怎樣的一處風景名勝,以至于與之關聯的這一外來投資項目,竟引得人們如此注目。
被稱為烏江北源的六沖河,在納雍與大方兩縣邊界從遠山中蜿蜒而來,在流經兩縣化作鄉與貓場鎮交界處,因上億年沖刷,形成了一段長約7公里的地下河,這段被稱為瓜仲河伏流的暗河,在約5公里的地段上忽隱忽現,神奇莫測,共自然形成9處“天洞”,且每處天洞都聚合有風格迥異的巖溶景致,構成了世界地質學上罕見的巖溶奇觀,因而謂之“九洞天”。
“九洞天”其價值就在于它集伏流、峽谷、洞穴、天橋及古生物化石等多種典型巖溶特征為一體,形成了一處雄奇秀麗的巖溶大觀。上世紀70年代末,這一巖溶奇觀被外界發現后,引起了中外巖溶專家的高度評價,中國、新西蘭巖溶專家組織對“九洞天”聯合考察后曾作結論:“九洞天”巖溶景觀的集中性和典型性,極具巨大的旅游和科研價值,這在國內外十分罕見,因此“九洞天”可稱中國巖溶的教科書。
正因其所具有的巨大價值,盡管它地處偏僻的崇山峻嶺中,發現不久便被命名貴州省級風景名勝區,今年初,又被掛牌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center][B]景區建電站[/B][/center]
不容置疑,要在這處被國內外專家評價極高,且還是省、國家級的風景名勝區內投資項目,不引人注意顯然是不可能的。
但關鍵是,原本要經過層層審批都難有可能獲通過的這一水能開發項目,卻偏偏在這著名的“九洞天”景區內動工了。
2003年9月,隨著隆隆的爆破聲和轟鳴的機器聲響徹“九洞天”景區,這一耗資不菲的項目自然引起關注景區保護人士的注意,在他們呼吁下,問題開始浮現水面。
呼吁者認為,這一項目的開發危及了景區的整體風貌,對景區的原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更嚴重的是,此項目據說從立項直至動工根本就未獲建設部門許可。
對此持強烈異議的莫過于原省水電廳高級工程師胡克詮,6月3日,這位已退休的水利專家在向省領導的書面呼吁中指出:“九洞天是我省非常重要的國家級風景區,不僅是中國和貴州的,也是世界的寶貴自然遺產。”他還希望省委、省政府馬上派人調查并對項目進行制止。
在此,問題的焦點集中到兩個方面:一是此項目的動工,究竟是否對“九洞天”造成破壞?再就是項目從立項到開工是否獲取了完備的審批手續?
6月5日,記者來到“九洞天”景區第九洞“仙人洞”電站施工現場,在雄奇壯觀的天生橋下,挖掘機正在開挖堆積層,而大橋石壁上,一個約500米長,連接上游水壩的引水涵洞正加緊施工,這是該電站的主廠房,建成后3臺3200千瓦的發電機組就安裝在天生橋下。
迄今為止,除了呼吁者外,仍未有任何權威部門對該項目是否會對“九洞天”景區造成破壞作出正式結論。記者在畢節地區相關部門采訪,如何評價此事,被訪者回答都十分謹慎,認為至少要等省里組織專家評估后才能認定。
[center][B]政府坦誠:立項有失誤[/B][/center]
但在納雍,當地政府卻認為:該項目從啟動之時就十分注重對景區景觀的保護,如為保持河岸石壁的原貌,業主不惜多投300多萬元,將原設計的明渠引水改為鑿打隧洞引水,不僅未破壞景觀,相反上游壩址筑成蓄水后水位抬高,還可連接上游“烏江第一漂”旅游項目,使上游風景與“九洞天”相接,形成“水上漂、陸上觀、洞中游”的新景觀。同時,項目實施后,投資方投入100多萬元新修了一條15公里長的道路連接外界與景區,不僅連通了縣城與“九洞天”的交通,還使景區6個貧困村通路后,當地群眾生存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且電站建成后,景區內納雍、大方的化作、貓場兩貧困鄉鎮每年可獲70多萬元的稅收。
但這樣的說法卻遭到了反對者的強烈質疑。在景區,當地一位對此項目開發持強烈異議的人士認為,即使此項目能對景區景觀及經濟發展有諸多好處,在景區內投資卻必須依法獲取完善各種手續尤其是景區主管部門的審批手續,但此項目卻沒有。
此說法是成立的。記者在采訪中注意到,這一項目從最初的立項論證,直到當地國土、水利、計劃、旅游、環保等部門從縣到地區最后的各種手續都有,但之中惟獨未見的就是建設主管部門的批復。
而獲取負有景區管理職責的建設主管部門的“一書三證”批復許可,恰恰又是該項目所有申報程序中最重要的一關。
采訪中,當時具體負責此項目運作的納雍縣政府重點項目辦主任陳錫達坦陳,這的確是縣里的重大失誤,但他感到難以理解的是,該項目最后報經地區,諸多部門參與開會論證時同樣缺的也是建設部門。
[center][B]投資者進退兩難[/B][/center]
無論這種說法是否屬實,但此事所導致的結局明顯給幾名投資者造成了極大壓力。
投資人曹植云、彭加周談及此事,兩人一臉的無辜與無奈:“當初從網上了解到納雍的這個招商項目,進入貴州投資這個項目一開始,遵循的原則就是依法辦事,凡是縣里要求辦的各種手續,都是要錢出錢,要人出人,一切聽從當地政府吩咐,希望項目不留任何缺憾,但萬萬沒想到還是遺留了這么大的問題……”
若投資者的說法成立,那么此事至少給人留下了兩點思考:那就是在省、國家級的風景名勝區內從事項目投資,必須有嚴格審批手續,但在“九洞天”景區卻沒有,這是不是當地政府為了追求自身的經濟發展利益而誤導了投資者?再就是,在這處著名風景區內,偌大的投資動作,咋就缺失了相關部門履行職責進行監管?
投資者說,項目動工至今他們資金投入已達2000多萬元,總投資有可能突破6000萬,并且發電設備的訂購款也已付出,就期待明年建成發電,但問題發生后,他們頗感沉重,一下陷入進退維谷之境……
他們的擔心并非沒有道理,事已至此,該投資項目如果一旦發生被叫停,對他們而言,無疑是場滅頂之災,一生的積累頃刻就會化為烏有。
若真是如此結局,究竟誰該為此承擔責任?結論不言自明。
無論最終結果如何,有關人士認為,此事頗值得深思,那就是地方政府追求自身經濟發展利益沒錯,但若與科學的發展觀相碰撞,孰輕孰重如何依法行政予以取舍,這恐怕是我們最需弄明白的。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