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新行政中心及分區規劃方案20日公示
admin
2004-02-18
來源:景觀中國網
本月20日起,市行政中心建筑暨環境設計方案及東海組團分區規劃方案將在市建筑大廈向公眾進行為期2周的展示。昨日,有關部門預先公布了3個設計方案,其他方案將陸續公布。如果您有
本月20日起,市行政中心建筑暨環境設計方案及東海組團分區規劃方案將在市建筑大廈向公眾進行為期2周的展示。昨日,有關部門預先公布了3個設計方案,其他方案將陸續公布。如果您有什么想法或建議,歡迎撥打本報記者熱線2501111暢談。
核心區的設計理念
該方案的行政中心建設設計,站在時代的高度,以創新的精神和務實的態度,構思精心,為公眾提供高品質的服務場所;同時創造一個莊重、民主、開放的政府建筑形象。
行政中心的總體布局為四個建筑單體圍繞著市政廣場,組成完整的建筑群體。市政廣場面積達4萬平方米,方正規矩,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高差,通過架空平臺與市民廣場連成一體。
市政廣場的北側布置行政辦公大樓。大樓依山面海、坐北朝南,主要由三個體塊組成。大樓沿市政廣場展開,提供了長達200米氣勢宏偉的立面形象,也為行政大樓功能的合理組織創造了條件。
行政服務中心大樓和城市規劃展廳布置在市政廣場的兩側,遙相呼應,建筑明確的界面,限定了廣場空間,共同烘托著位于廣場北面的行政大樓。建筑形態統一中求變化。
會議中心作為重要的公共建筑,獨立布置在市政廣場南側,承接市民廣場,成為兩個廣場空間聯系的紐帶。橢圓形的平面形態,更好地適應了總體的空間布局。
該方案在核心區的豎向設計上,充分利用地帶,適當抬高市政廣場的標高,營造了廣場的莊嚴氣氛,襯托主體建筑的雄偉氣勢。會議中心在較低的位置,更好地突出了行政大樓的形象。同時,該方案將原規劃30米寬道路的隧道部分作了開放性處理,使之獲得了良好的采光、通風條件。
城市核心區環境設計
這一方案的設計理念從泉州的濱海地域、悠久歷史、深厚文化,引出規劃設計理念———吸納與包容。在建筑空間特征上體現為:開放、滲透、舒展、內聚、漸變。
這一方案的城市核心區規劃設計:
1.總體規劃策略:通過遵循歷史、現在和未來的發展進程,將核心區分為四部分,即行政中心區、市民廣場、文化休閑區、科技會展區。該方案認為,城市核心區應生態化、建筑疏松,以環境為主,是城市文化、旅游、科技展示中心。同時要更多地考慮地形地貌的改造和填海行為的體現。
2.規劃構架:通過建筑形態、步行系統逐漸開放,與環境的滲透進一步加強。
3.功能布局:該方案把核心區分為行政中心區(包括行政中心辦公大樓、城市規劃展廳、行政服務中心大樓、市政廣場);市民廣場(包括行政附屬辦公區、主題公園、活動廣場,以回憶重要歷史文化古跡);文化休閑區(包括航海博物館:展現泉州歷史悠久的造船、航海術及船文化;文化藝術博物館:展現深厚的多元文化、宗教、藝術;民間及現代藝術展廳:展現當地特色的石雕、瓷器、絲綢等;小劇場及小影院:展現當地特有的提線木偶戲、梨園戲、南曲等;茶文化場所:作為品茶、展示茶文化藝術的場所);科技會展區(包括高科技展館:展示電子信息業和石油化工業;會展中心:展示最新的科技、信息、文化等;休閑中心:作為濱海娛樂休閑的場所)。
該方案對核心區的環境設計頗具特色,它根據地形,由北到南、由高到低形成三個梯段:即行政中心區、市民廣場、文化休閑區及科技會展區。行政中心區的地勢高于市民廣場11米,使市政廣場視線直達濱海的科技會展區,體現了親水性。市民廣場的三塊硬質場地下沉,使80米的城市主干道規劃二路視線開闊,向北可遠瞻行政中心區,向南可俯視泉州灣,體現視覺的開闊性??萍紩箙^建設于填海后的場地內,形成半島和島嶼,體現濱海地域獨特性。此外,核心區由北到南,由硬質過渡到軟質場地,植物種植點狀過渡到叢林。
行政中心
大樓設計
在該方案中,行政中心辦公大樓總體布局呈對稱布局,兩側為面向大海的矩陣式辦公建筑,中心為接待大廳、會議中心、大禮堂及娛樂處。大樓空間開闊,庭院、中庭、水池廣場相互滲透,建筑空間富于變化,形成獨棟式的建筑群落。建筑周邊布置廣場、綠化停車場及活動場所。城市規劃展廳和行政服務中心大樓位于辦公大樓南側,室外地坪較辦公大樓低11米,建筑形態與辦公大樓相協調,三者圍合成市政廣場。市政廣場處于高臺之上,視線直達泉州灣,體現親水性。
行政中心辦公大樓建筑周圍的山丘、廣場、停車場布置大喬木,形成大面積樹陰樹冠層,建筑內的庭院及中庭設置葉狀灌木層,減少相互干擾及遮陽,地面種植草坪,結合花卉形成開闊場所。中間庭院布置水面,通過玻璃與兩側的庭院、中庭相互滲透,景觀富于變化。
建筑單體設計
該方案的行政辦公大樓主要由大體量的水平板狀建筑和兩座高層塔樓共同組成,形體明確有力。在平面分區上,行政大樓分為五大塊,為五套班子提供相對獨立的辦公場所,相互聯系方便。
大樓采用庭院式布局,空間層次豐富,根據建筑形體較長的特點,在適當部位進行開口處理,各種空間相互穿插、流動,極大地改善了辦公空間的自然條件;多層次的綠化系統,創造了舒適、優美的工作環境;
地下室外形規整,主要功能為停車庫,并按平戰結合的原則設置人防設施。一層平面北側為設備用房,其余空間為停車庫,南側設部分非機動車停車位,車輛流線清晰,出入方便。南側緊鄰廣場設兩個入口門廳,方便人流進出。
主要人流由32米寬大臺階導入二層的中央共享大廳,從大廳能方便地到達各主要交通空間,在大廳北側另設次入口。大廳方正莊嚴,寬敞明亮,與兩側的庭院相互滲透,空間層次豐富。
二、三層集中布置會議、接待空間及活動場所,使公共服務設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四層以上主要為辦公空間,以南北向為主,各辦公區域通過廊道連成整體。各層平面相互錯動,在規矩的框架中尋求空間的變化。塔樓設計中結合平面外形,在東、西向每隔三層設置空中花園,創造良好的工作休息環境。
行政中心整體外觀形象力求簡潔、有力。以創新的觀念、現代的手法,充分展現現代政府建筑的面貌。大樓體現明快、硬朗的建筑風格。處理精致的橫向體塊,水平延展于大地,有別于傳統的行政辦公建筑形象。
北面高層塔樓,體塊完整明確,外墻肌理及色彩的組合方式,試圖充分表現泉州地域傳統文化的韻味。
核心區城市設計
該方案認為,核心區具有許多得天獨厚的天然優勢:
●優越的地理位置———大泉州幾何中心
東海組團核心區位于泉州市東海組團中部,地處大泉州的幾何中心。東接洛秀組團,南臨晉江石獅新城,西接泉州新城。交通聯系及管理協調均非常高效便捷。
●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獨特的“山、海、江”生態景觀格局形成
核心區北靠清源山脈和大小桃花山,東鄰洛陽江西岸,西傍泉州師院新校區,南對泉州灣,山水態勢面南背山,坐山觀海、兩江玉帶纏腰。同時結合沿江、沿海規劃的大面積濱江濱海公園,結合通山達海的綠化景觀通廊,形成得天獨厚的生態景觀條件。
該方案的規劃理念為:營造功能復合完善、布局合理、環境宜人、充滿活力的中心區域。構思具有泉州地方特色的中心形象和探索城市設計成果的實效與可操作性。
該方案的目標與策略為:
●山海泉州———“山、海、江”生態性城市環境的營造
依據基地北達桃花山腳、南通泉州灣,背山向海、山海響應、兩江纏腰的自然環境條件,確定空間主軸及結構骨架;同時對山體進行保護利用,對灘涂進行整治,改善生態景觀品質,使建筑空間、山、水、綠化有機結合。
●文化泉州———強調城市空間的營造與歷史文化教育延續
力求體現泉州傳統與當代文化精神韻味,注重歷史文化的延續,使歷史文化得以提升。
●活力泉州———充滿活力的可駐留城市的營造
多元化的功能復合賦予城市以活力,城市公共領域開放空間與使用功能的有機結合使之成為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城市生活載體。
●魅力泉州———個性化城市空間形態意向的強化
通過地標、節點、軸線、區域等城市意象要素的精心組織,塑造豐富生動、特色鮮明的城市整體空間景觀序列,強化城市空間形態個性特征。
該方案對核心區的功能定位為
城市功能性框架:核心區的整體定位為綜合行政辦公、文化娛樂、商業辦公、商務會展等功能于一體的多功能多中心、復合型的城市中心。核心區主要集中五大中心職能:行政中心、文化中心、商業中心、會展中心、市民公共活動中心。
標志性城市空間:核心區作為城市主導空間之一,既是展現城市形象的窗口,也是城市印象的主要特征之一。是以行政中心為標志性建筑,以泉州灣和桃花山為背景的泉州市重要的城市景觀風貌展示軸線空間。
復合式城市開放空間:在進行多層次空間組織的同時,強調功能的系統化與組織化,廣場綠地開放空間的功能包括六個方面:集會慶典、休閑觀光、文化交流、體育健身、娛樂表演、情操陶冶。
行政中心建筑設計說明
在該方案中,行政中心建筑組群由四幢單體組成,主體建筑為行政辦公大樓,是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市紀委及市直屬機關的辦公場所,是中心區標志性建筑隊重要景觀節點;會議中心為行政辦公大樓附屬建筑;在南北景觀軸線兩側分設城市規劃展廳以及行政服務中心大樓。
該方案根據核心區總體規劃,行政中心區位于南北軸線的北面端點,地形山勢環抱,左右砂山護衛,是典型的風水寶地,生態價值極高。這一設計方案遵循兩個原則:
一、階梯布局,順應山勢
行政中心建筑組群順應山勢及城市軸線,對稱式布局,主體核心建筑為行政辦公大樓,無論是地位還是體量、形態,行政辦公大樓都是具有統帥性質的地標性建筑;行政服務中心大樓位于南面軸線西側,城市規劃展廳位于軸線東側,體量接近,布局對稱;會議中心作為行政辦公大樓的附屬建筑位于聯系方便的北側,同時也順應了山勢,使總體完成了“品”字形的階梯布局形態。
二、體量簡潔,氣度非凡
在總體風格控制上,拋棄了矯揉造作的裝飾手法,以簡潔的體量、通透的外墻、精致的節點賦予建筑莊重典雅的氣質。在四幢建筑的形態設計中,只有純凈的方形或圓形的體量,體現“天圓地方”“智圓行方”的中國傳統哲學與價值觀。形態與布局的完美結合,共同創造了氣勢雄渾又反映時代精神的行政中心建筑組群。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