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龐偉(廣州土人景觀顧問有限公司首席設計師,《景觀設計》學術主編)
| 開題
1、 何為南方,南方何為?
2、 解決小問題的大情懷
3、 景" />
龐偉(廣州土人景觀顧問有限公司首席設計師,《景觀設計》學術主編)
| 開題
1、 何為南方,南方何為?
2、 解決小問題的大情懷
3、 景">
在華南景觀研究會發起人會議上的開題發言
龐偉(廣州土人景觀顧問有限公司首席設計師,《景觀設計》學術主編)
| 開題
1、 何為南方,南方何為?
2、 解決小問題的大情懷
3、 景觀社會學再續
4、 倡粵聲,造學派
| 何為南方,南方何為?
何為南方?
朱榮遠老師有一次在電話里跟我說,毋寧把中國比擬為一只大公雞,我寧可把它比擬為一個大水壺,華南是水壺的底部,要燒水的話,這個地方一定是先熱的。我們從歷史看到,近一百年來,這個地方熱了幾次,中國就跟著熱了幾次。熱的第一次,不管是真熱假熱錯熱,從洪秀全到康梁到孫中山,這幾次的熱使得中國邁向了“共和”,第二次的熱,重視周知,這里成為了中國改革開發的策源地,我們在座的諸位,許多是這場橫亙三十余年偉大改革的見證者、貢獻者也是得益者。
從自然科學來說,如氣候、地理,華南也是中國的“熱”,這里為中國提供了四季長青的亞熱帶和熱帶區域,因為有這個地方,中國才可稱之為一個包羅萬象的有著綜合性氣候的國家。從城市和經濟的角度而言,華南地區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重要引擎和重要組成部分。
以廣州、深圳兩大巨型都市為龍頭,珠三角繁盛的城市群諸城市以及仍然廣大的山區、海濱和鄉村構成的廣東省,再加上毗鄰之港澳,和傳統嶺南含義之廣西、海南,我們通常所說的華南包括了氣候上屬于亞熱帶和熱帶的南中國廣大區域。
南方何為?
珠江浩蕩、南海遼闊,這是中國最熱、最綠和最具海洋因素的國土,是中國經濟最活躍、最外向的重心之地,是氣候、文化、風俗、生態等的特色所在之地,也是幾個著名民系如廣府、客家、潮汕等的家園。……我們生活和實踐在這么一個地區,我們對這里的景觀或者說是廣義的景觀,迄今為止,總體上是缺乏研究和擔當的,我們的南方意識和實踐,遠遠不足、不夠。同時,這里也是最真實的當代問題域界,城市化,全球化的所有問題和矛盾交匯于此,污染、擁堵、流失、失衡……需要我們拿出回應和策略……我們是“美麗南方”當仁不讓的再造力量。
| 解決小問題的大情懷
小里面有大情懷,小是一切的母親,一個了不起的社會,古代羅馬也好、希臘也好,今天的繁盛都市也好,都是由諸多的小構成的,許多的點點滴滴,許多的細節的微弱力量的匯集,才構成一個美好的春天,我們需要許多的春風、許多的春雨、許多的花朵、許多的昆蟲。我們要有大的視野,大的抱負,但我們的切入點,有效的途徑就是小,就是一個一個的人和事,就是一個一個的小問題,解決小問題的大情懷,這是矛盾的統一。小處著手,見微知著,這也是南方的傳統。
| 景觀社會學再續
許多年前,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開設了一門“杜撰”出來,兼具設計學和社會學的課程《景觀社會學》(李津逵、李迪華),我們當中許多人受益于此,這是一門非常好的課程。我們的真知不是來自天書,不應該總是仰仗他人告訴你而應該是你自己去踏勘、研究,真知應該與社會發生聯系,與真實的人發生聯系,與變化的、矛盾的和斗爭之中的社會發生聯系。景觀社會學是當代景觀學的一筆財富,它應當得以延續和光大。需要一提的是,近一個時期,何志森在中國高校密集的mapping工作坊,與景觀社會學有著共同的趣旨和訴求,反映了一種真實的設計學立場和態度。
| 倡粵聲,造學派
我在這里說學派,其實就是愿望,條件和實力暫時都不具備,我們可以去努力,做一些不人云亦云,甚至看起來不那么四平八穩的事,什么是廣東的?它是亞熱帶的、是特定地理和文化人群的,是特定歷史傳承和當代特色的,我們要創作差異化,不要讓到處都一樣,從語言角度,一個途徑就是倡粵聲。我一直在鼓吹“方言景觀”,以中國之大,應該有許多學派,比如巴蜀學派、嶺南學派、江南學派、滬上學派、東北學派等等,那中國景觀將會呈現豐富多彩的局面,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中國之大,大有魅力,而非大一統、清一色。
| 策略
1、 跨城集結,取長補短
2、 跨界集結,融會貫通
3、 跨代集結,面向未來
4、 跨我集結,提升彼此
長期以來有感于深圳、廣州、香港幾個華南城市業界的隔離,深為遺憾,路途之近,偏有深深的距離感。幾個城市之間的相互學習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講華南,這幾個城市可以說是龍骨,各有特色,呈現不同文明的走勢。這幾個城市的學習和交流是非常有意義的,跨城集結,形成有規模的、經常性的、有意識的學習氛圍,擁抱彼此,取長補短,我們對此前景,可以有良多期待。
跨界集結,特別有必要,近二十年前,甫一入行,俞孔堅老師就和我講,大禹、李冰父子、郭守敬這些人,才是真正的大景觀師,千百年來的哈尼族梯田建造者才是真正的大景觀設計師。是的,我們要突破條條框框,以大地的胸襟去營造大地。水務的、雨洪的、土壤的、生態的……都是我們的同行,我們是協同建筑學和規劃學的景觀,是協同社會學和藝術的景觀,我們是營養豐富的景觀學,是有責任的景觀學,當然最好也是“好玩的”景觀學。對于傳統景觀設計師而言,跨界就是要自己走出去,也請別的人走進來,是做成一個大局面。
我們的發起人里有六零后七零后和八零后,今天,我們真的不能忽視下一代了,誰再居高臨下,誰將愚不可及。年輕人在新科技、互聯網等領域有更強的認知,對世界的把握應與我們平起平坐,各有千秋,做事情應給年輕人留個位置,不是普通的位置,是重要的位置。這是跨代集結。
跨我集合,這是我常跟自己說的,通過做事提升自己,提升彼此。一件事,你做了它以后它成全了你改變了你,這件事就是好的,值得做的。我和李寶章老師張羅此事,我們倆說,我們想活的更精彩、更好更棒,更懂得愛,更懂得合作…在座的學者、業界專家們都是牛人,各自有著豐富的組織經驗和各自的精彩(介紹各參會嘉賓,略……),不要老爭吵什么名稱之類的了,日后我們即使爭論,那也應該是學術思維的體操,是不同的思維帽帶來的風景,不再應該引發討論者的敵對和隔閡,只應該讓我們相互裨益,走向多元和繁榮。希望我們互相支持,互相友愛,對公共事務做出真正推動的同時,擁有一群好朋友,提升我們活著的分數。
謝謝!
會議現場照
華南景觀研究會發起人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