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9 月 25 日,2015 上海設計之都活動周開幕了,今年的展覽與宣傳重心都放在 25 日至 27 日的核心活動“設計城中城”上。跟同在 9 月進行的巴黎設計周、倫敦設計節及本土的北京設計周相比,上海設計周沒有那么聲勢浩大。而作為一個奔著國際水準去的設計周活動,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是我們去年的評價,在今年仍然適用。
“設計城中城”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辦,這座俄羅斯古典主義風格建筑是上海最常承辦展會的場地之一。中央塔樓前的廣場作為展區之一陳列了用工程廢棄材料制作的裝置,并設有造型獨特的休息區;同樣引起注意的還有序廳的一個藝術裝置,由藝術家王小慧創作的《圓夢》。
彩色的燈光投在穹頂上,一個鏤空的紅球被 8 塊投影屏幕包圍,據展覽會刊介紹,觀眾將通過手機網絡與裝置建立起互動聯系。不過,25 日白天時這個裝置還在為開幕活動做調試,我們未得見其最終效果。
入口處的這些設計引起了參觀者的興趣和好奇,而從序廳進入主要展區之后,展會現場卻讓人感覺有些困惑。
本來,今年“設計城中城”以呈現跨界、多元的設計成果、趨勢為思路,把主題分成時尚、科技、環保與手工藝四個板塊,但展館的規劃卻與這些主題不相一致。四個板塊沒有明確的區域劃分,各種不同門類的品牌混雜在一起(你或許能在兩個時尚設計展位之間找到某品牌的兒童視力保護產品),展覽空間很難形成統一的風格。
而對參觀者而言,如果只想看特定類別的設計,比如家具,就可能要跨樓層、多繞不少路,才能全部看完從意式到中式風格的家具。本次設計周承辦單位、上海設計周投資管理公司的工作人員表示,這樣規劃也是無奈之舉,參展商有不同面積的展位,為了最大化利用空間,只能讓不同類別的設計展位在場館里交錯分布。
序廳的藝術裝置
廣場上造型獨特的休息處,十分吸引眼球
相對應的兩個展位,一邊是墻紙打印,一邊是珠寶設計
令人困惑的還有對展品或者說對參展方的選擇。固然,“設計”無處不在,我們可能沒有清晰的定義去一一界定設計的各種呈現方式;而且它還可以是個動詞,描述我們如何去塑造周邊環境、布置身邊的事物。因此無法武斷地說,A 物品是“設計”,另一個則不是。
但看一個國際水準的設計展時,有個問題的界限卻相對更清晰:這個東西是否應該/值得被收入展覽中?而在今年的“設計城中城”,我們想問的是,少兒繪畫比賽優勝作品理應被放在展覽中嗎?可以治療脫發、延緩衰老的“神奇”食物呢?以及跟普通泰迪熊并沒有什么差別的普通泰迪熊?這些疑問所指向的可能是,策展方對自己的定位也不太明確。
對于新上路的國際性設計展,如何保持本土文化的風度又向世界敞開,如何挖掘原創設計的潛力又不囿于“傳統”窠臼,這些也都亟需關注。“設計城中城”展現了本土設計師的一些新探索,比如早前已經走紅網絡的“關羽版變形金剛”,當代本土首飾藝術家的作品展;但總體而言,這次展覽更多還是偏向于對“文化傳統”的展示,邊陲小城的玉雕、手工雕版印刷工藝、旗袍、刺繡等。
變形金剛和關羽結合
這里不得不再次引用去年對上海設計周的報道。我們曾說過并且現在依然認為,一個設計周象征著城市的活力,要辦好它而非如同走走過場的跟風,就不能僅僅將之視為集中展示城市形象的名片。城市傳統很重要,設計該思考它怎樣能與人們身邊的生活多發生聯系,同時小心避免令其固化成某種文化上的刻板印象。
而設計周則要將目標設為有更多新穎的活動形式,參展者和設計師希望有機會與大眾進行更多的溝通。在這次展會中,我們采訪到的一些參展商直接表示,“此次展覽對推廣品牌和與消費者接觸沒有起到太多作用,不如我們自己辦的展覽好。”的確,要辦一個參觀者與參展商同時滿意的設計展和設計周,需要長年務實的努力與工作,培養出真正為本地設計師和公司提供資源和平臺的能力。
這次的“設計城中城”展覽有令人遺憾的不足之處,但我們也選出了能為之感到欣喜的展廳/展區、品牌和展品。
“時尚 ECO 北歐”展覽的展區可能是整座建筑中最令人感覺舒適的區域,空氣清新、溫度與濕度都宜人。展廳使用垂直綠化墻,真正的綠色植物布滿墻壁,地面則鋪著真的干草,踏上去很松軟。與去年主要展覽家具不同,今年的北歐設計展重在使用環保材料的小型日用品。
這個展覽每年都由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來做,今年的策展人莫嬌也是同濟大學的老師。莫嬌告訴我們,這次展出的設計重在時尚與環保兩方面,表達對自然的尊重及對人的關愛,同時,他們也希望能夠有更多產品面向消費者,讓他們從大件到小件的東西都能接觸到北歐的設計。
時尚 ECO 展區
展示自制竹子自行車的“愛能遞/iEnergy ”展區也是個受歡迎的展區。在英國讀能源與環境專業的兩個同學厲瑞男和 Markovic Nebojsa 有共同的理念——推廣環保的生活方式,他們一起開啟了愛能遞項目,制作可持續、環保產品。
由于竹材前沿而傳統,同時竹材與自行車都兼具時尚、環保、實用之特性,他們選擇了將兩者結合。厲瑞男表示,自行車是體驗生活與事物的一種獨特的方式,而在制作自行車的過程中,我們可以享受屬于自己的時光,并且從中獲得巨大的成就感與滿足感,這也是一種美好的體驗。現在,他們已經有了自己的竹車工作坊,并慢慢形成一個成員關系緊密的小社區。
“愛能遞”竹子自行車與工作坊
一些在去年很出挑的本土品牌,今年也來了,比如用 3D 打印做出精致飾品的極致盛放,他們帶來了新款燈飾,和一棟 3D 打印的上海中心大樓模型。
“極致盛放”,3D 打印的燈飾
今年,我們還認為“自然造物”也值得一提,同樣講傳統,總監 Tee 和自然造物團隊所扮演的是將可能消失的老手藝與現代社會之間的聯系者。嚴格來說,它不是一個設計(師)品牌,而是個手藝人的平臺。自然造物找到木匠、鐵匠和各種農家手藝人,與他們溝通自己的想法,向他們提出現在人所需求而自己卻很難制作出來的中國手工藝品(特定形狀的剪刀、木勺、夏布等),從而將由老手藝和傳統材質再生、再現。
而 Tee 的觀念是,這些甚至都不屬于設計的范疇。 “我們沒有設計師,自然造物不需要設計師。像這些東西都是不需要設計的,”他先后拿起一個表面粗糙的長方形器皿和一個光滑的木碗說,“你現在可能覺得這個東西很漂亮,但其實它沒有什么設計的,就是一個長方形而已。它自然就很美,只是現在的人做不出來了。我們只是把每個環節都交給最擅長的人(注:指手藝人)去做而已。”
自然造物,懸掛的剪刀,各類器皿和木勺,都由手藝人制作
看到好設計,還是會感到驚喜和心里一動,從而也期待一個更好的設計展。北京設計周已經逐漸走入城市的街頭巷尾,或許上海也可以吸取前者的經驗,讓設計變得日常、鮮活,與人親近,然后設計周、城市以及設計本身也會擁有更強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