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明長城面臨消失
admin
2015-07-02
來源:景觀中國網
據《環球時報》和法新社等媒體報道,中國的明長城部分面臨消失,原因包括惡劣的自然環境和人為的破壞等。
據《環球時報》和法新社等媒體報道,中國的明長城部分面臨消失,原因包括惡劣的自然環境和人為的破壞等。
長城近三成已經消失——這早就成為盡人皆知的事了。
法新社和中國官方的《環球時報》和當下報道所稱“面臨消失”,主要是指明長城——14至17世紀修造的長約6千3百公里的明長城。報道說,明長城面臨的風險,包括村民為了造房子偷盜長城的磚塊。這使人想起中國“秀才遇到兵”的諺語:你對造房子的村民講歷史古跡或者文物的意義,他大概是聽不明白的。長城所遭遇的其它破壞包括風雨的剝蝕,以及不利于長城保護的一些娛樂活動等。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歷史系榮譽教授林雨生說,長城對于中華民族具有 重要的象征意義;孟姜女的故事提醒我們,中國人引以為傲的長城是古代人以血肉結撰而成的。
“長城是中華民族很重要的一個歷史遺跡……這是一個民族的文化遺產,具有象征意義……建長城的時候非常殘酷的,孟姜女的故事在民間很流行。”
一向關心中國文物保護的美國亞太法學研究所執行長孫遠釗教授表示,長城有著深厚的歷史意義。
“長城具有極高的軍事價值……長城是中國古代建筑學的奇跡,呈現著中國工匠無與倫比的創意……(當然)也有人把長城視為鎖國、固步自封的象征……你想到中國就想到萬里長城,(就像)你想到巴黎就想到埃菲爾鐵塔。”
孫教授表示,中國政府為保護長城也做了一些工作,但光有政府的努力還不夠。全民保護意識也很重要。孫教授說,有游人在長城上題記,也有人在長城上烤肉——“這些事情極度不理想”。
“據我個人了解,中國官方(為保護長城)其實花了不少資金。慕田峪、八達嶺和居庸關幾個景點維持的還算不錯……更重要的是全民的保護意識。不是說光靠政府的力量可以做得下來的。”
林雨生教授說,日本人對17世紀庭園建筑“桂離宮”的保護經驗值得借鑒。
“桂離宮保護得非常非常好……(它)有一套辦法、一套機制。一天只對不到兩百人開放。”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