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紅樹林生長于熱帶、亞熱帶淺海環境中,對于海岸的防波固堤、近海漁業發展、生物多樣性維持、環境凈化等有著重要的作用,素有“海岸衛士”之稱。
歷史上,我國擁有紅樹林曾達25萬公頃,20世紀50年代尚有4萬公頃。但近半個世紀以來,由于海岸帶的不合理開發,我國紅樹林面積不斷減少,林分質量亦明顯下降。據2001年國家林業局濕地資源調查,全國僅有紅樹林2.2萬公頃,并且其中有80%為低效次生林。
對此,2001年,國家林業局啟動了紅樹林保護工程。中國林科院熱帶林業研究所的紅樹林研究團隊亦擔負起了重要責任,他們以紅樹林群落快速形成切入點,開展了長達12年的試驗研究和造林恢復實踐,提出了紅樹林快速恢復重建的一系列關鍵技術及其評價指標體系。成果獲得了2014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獲得技術發明專利2項,頒布技術標準2項。
成功控制互花米草
互花米草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起源于美洲大西洋沿岸和墨西哥灣,適宜生活于潮間帶。由于其秸稈密集粗壯、地下根莖發達,能夠促進泥沙的快速沉降和淤積,因此,20世紀初許多國家為了保灘護堤、促淤造陸,先后加以引進。然而,由于其在潮灘濕地生境中超強的繁殖力,在一些地方瘋狂生長,變成了害草,許多國家正將其作為入侵植物實施大范圍的控制計劃。其危害主要表現在:破壞近海生物棲息環境,影響灘涂養殖;堵塞航道,影響船只出港;影響海水交換能力,導致水質下降,并誘發赤潮;威脅本土海岸生態系統,致使大片鹽沼植物消失等。我國于1979年引入,目前入侵面積已超過5萬公頃。
由此,中國林科院熱林所紅樹林團隊首次開展了生態控制互花米草的理論基礎及應用技術研究。他們利用速生無瓣海桑實現了大面積人工紅樹林的恢復和重建,闡明了互花米草的生態控制機理,攻克了互花米草入侵控制這一國際性難題,并取得了顯著成效。
據了解,他們在互花米草侵占的灘涂,對互花米草進行捆綁、帶狀割除或翻壓等預處理,依據立地條件和互花米草濃密程度,選用秋茄、木欖、紅海欖、無瓣海桑和海桑等5個紅樹林植物進行不同密度的種植試驗。試驗發現,每公頃種植無瓣海桑林(或海桑)2200株時,2-3年后,互花米草覆蓋度由100%衰退到了15%以下,甚至全部消亡。
當互花米草逐步衰退后,專家們對無瓣海桑(或海桑)林分進行修枝、除去雜草等處理,再在林下適當密植木欖、桐花樹等耐蔭植物,5-6年就形成了復層林,大面積紅樹林恢復與重建得以實現。通過項目實施,他們在華南沿海營造了互花米草控制示范林125畝,推廣近萬畝。
成功研制系列恢復與重建技術
除成功生態控制互花米草外,專家們還首次成功研制了適用于灘涂育苗造林的紅樹林菌肥,顯著提高了紅樹林苗木質量和造林成活率;系統研究灘涂后緣主要半紅樹植物的物候、育苗及造林技術,制定了紅樹林消浪效益定量評價指標體系,提出了消浪紅樹林帶的構建技術與林分結構標準,有效提升了生態防護功能。
專家們成功研制的紅樹林微膠囊促生菌劑,能使個體平均總生物量提高49.3-74.5%;出圃率提高10-30%,在華南沿海灘涂建立了大面積的接菌試驗林及推廣示范林,造林成活率提高了10-30%。同時,專家們還首次開展了寒害受損紅樹林生態系統的恢復動態規律、寒害受損紅樹林的快速恢復技術、在2008年特大寒害受損紅樹林中遏制互花米草復燃的生態控制方法研究與示范,篩選出了秋茄、桐花樹、無瓣海桑等耐寒適生紅樹植物,采用耐寒與不耐寒樹種混交方式種植于寒害致死的紅樹林跡地上,4年后林分郁閉,保存率超過了80%,林下并出現了鄉土紅樹植物。在珠海,采用此方法,3000畝因2008年冰凍災害致死的紅樹林得到了全面快速的恢復與重建。
根據不同生境條件,專家們將我國南部沿海困難灘涂劃分為水深浪大、高鹽高沙、貧瘠、互花米草侵占等4種類型,針對不同類型采取不同恢復與重建模式。并系統開展了銀葉樹、海芒果、水黃皮和楊葉肖槿等4種半紅樹植物的物候觀測、采種、種實處理、育苗、造林試驗研究,提出了半紅樹育苗造林配套技術,將灘涂前緣真紅樹和灘涂后緣半紅樹在空間配置上進行耦合,有效拓寬了消浪紅樹林帶,提升了生態防護功能。所營造的試驗與示范林造林成活率達到了80%以上。極大提高了紅樹林生態工程質量。
目前,成果已在廣東、廣西、海南和福建沿海灘涂的紅樹林恢復重建中推廣應用,推廣種植的4.8萬畝紅樹林每年創造直接和間接效益7.42億元,近6年累計產值44.5億元,對農村社會穩定、增加農民收入、促進新農村建設等,發揮了積極作用。出版的《中國紅樹林恢復與重建技術》,為紅樹林的保護、恢復及發展提供了切實可行的理論依據和技術指導。
中國林科院熱林所廖寶文研究員說,成果若能進一步應用推廣,無疑有利于保護沿海生態環境、保障沿海地區生態安全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