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建筑藝術雙年展遭冷遇
admin
2013-12-11
來源:景觀中國網
日前,兩年一度的中國國際建筑藝術雙年展(以下簡稱“雙年展”)在北京落幕,近20件中外建筑設計大師原創作品在位于“鳥巢”、奧林匹克公園的主展場集中亮相。 然而,大師作品、奧運會場、國際水準……這一系列關鍵詞并沒有給雙年展帶來應有的影響和效益。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長達3個月的展覽中,雙年展始終沒有擺脫“叫好不叫座”的命運。
日前,兩年一度的中國國際建筑藝術雙年展(以下簡稱“雙年展”)在北京落幕,近20件中外建筑設計大師原創作品在位于“鳥巢”、奧林匹克公園的主展場集中亮相。
然而,大師作品、奧運會場、國際水準……這一系列關鍵詞并沒有給雙年展帶來應有的影響和效益。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長達3個月的展覽中,雙年展始終沒有擺脫“叫好不叫座”的命運。
一場被寄予厚望的展覽
在雙年展秘書長、資深策劃人羅麗看來,本屆雙年展參展陣容幾乎無可挑剔。為了邀請世界建筑藝術界的領軍人之一、哈佛大學設計研究院院長莫森·莫斯塔法伊出山,羅麗和團隊成員在哈佛大學一住就是幾個月。“最終,還是中國巨大的藝術市場需求和我們的執著感動了莫斯塔法伊。”羅麗說。
本屆雙年展特邀了一批建筑藝術大師,其中包括“鳥巢”設計者、瑞士藝術家赫爾佐格,中國美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院長王澎,SOHO系列的設計師扎哈·哈迪德,中國銅雕領域唯一的國家工藝美術大師朱炳仁等中外名家。中國建筑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劉凌宏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參與本屆雙年展的名家,無不是在國內外建筑藝術界有重要影響的領軍人物,許多人都獲得過有“建筑界諾貝爾獎”之稱的普立茲克建筑獎。
據主辦者介紹,本屆雙年展更大的亮點是大師們專為“鳥巢”、奧林匹克公園這一特定區域量身打造的原創作品。本屆展覽是一次當代世界建筑藝術精品展示。
按照活動方案,雙年展本應成為一次薈萃中外建筑藝術界精英的頂級盛會,一次中外建筑藝術大師與中國民眾廣泛接觸、熱情互動的大型嘉年華。
“該影響的人”并不買賬
雙年展策劃團隊坦言,原以為舉辦本次活動最大的難點是請大師出山,沒想到“皇帝女兒也愁嫁”,整個展覽活動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記者分別在白天和晚上前往雙年展現場觀察,發現人流量似乎并非主辦者說的那樣“慘”。許多觀眾爭相與作品合影。
主辦者為何依然不滿意、不樂觀?羅麗表示,單純從參觀者的人數看,雙年展確實頗有“人氣”,可是深究下去,其實絕大多數游客是參觀奧運場館時順道看看雙年展的,并非真有興趣。記者隨機采訪了幾名觀眾,印證了羅麗的說法。
羅麗補充說,還有一個關鍵問題是雙年展“該影響的人沒有影響到”。朱炳仁表示,本屆雙年展的最大價值,在于直指“千城一面”現象,最該受到觸動的,是城市的管理者。談及目標受眾難以輻射到的原因,劉凌宏表示,除了活動的宣傳組織工作有待進一步完善外,最關鍵的問題,是各級城市建設的決策者、規劃者、建設者對“千城一面”的問題重視不夠,遠沒有樹立起建設藝術城市的理念。
“我們的城市管理者們還沒有意識到城市規劃建設中的普遍性問題,怎么會抓住這樣一次含金量十足的機會?”羅麗說。
離“藝術城市”還有多遠
按照最初設想,參與雙年展的大師作品沒到展覽完,就會被人搶訂一空,至少會有很多合作意向。然而,3個月過去了,不僅沒有一筆訂單、一次洽談,而且沒有一個場所希望接納這批展品。
11月30日,這批展品正式撤出“鳥巢”廣場,等待它們的,將是漫長的倉庫生活。羅麗在現場一邊指揮撤展,一邊不無惋惜地說,按照世界最先進的建筑理念,這些展品的拆裝過程都是藝術展示,然而我們周圍還沒有人意識到。
劉凌宏認為,雙年展遇冷,同建設“藝術城市”的理念沒有深入人心有很大關系。展品《鄉語》,是一尊如巨型荷葉的熔銅藝術品,仿佛將鄉間的水塘景象搬到了“鳥巢”。在它的作者朱炳仁看來,這無疑是自己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件作品。“營造鄉語,熔鑄古今”,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副所長、藝術評論家王鏞這樣形容《鄉語》。與業界爭相收藏朱炳仁銅雕把件形成強烈反差的是,《鄉語》沒有等來一位賞識者。
國外藝術家將展示重點更多聚焦在光影藝術上。幾乎所有作品都精心設計了燈光,意在傳遞一個新的理念,即城市的夜晚更需要優秀建筑藝術作品的幫襯。事實上,連“分量十足”的銅雕作品都無人問津,光影藝術就更難彰顯價值。
據雙年展主辦者透露,這批大師作品在經過一段“休憩”后,將開始全國巡回展覽。對此,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王明賢坦言,一線城市能讀懂建筑藝術的人都寥寥無幾,更別說其他地方。“我們的許多城市寧可花幾百萬元打造一場轉瞬即逝的‘聲光電’晚會,卻舍不得投入十分之一去留住一座可以彰顯城市藝術之魂的大師力作。”劉凌宏認為,藝術城市既可望又可即,知音難覓的關鍵是卡在了“觀念”上。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