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日前,英國駐華使館文化教育處和中國建筑學會并行舉辦了兩個活動:一是在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召開“中英工業建筑/棕地再生研討會”;另一個以北京首鋼廠區遺址為對象開展2013中英建筑學生工作坊創新設計大獎賽,其主旨是為了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進一步探究當今如何對工業遺產妥善保護和再利用。
工業遺產保護迫在眉睫
工業革命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大量傳統工業倒閉后留下眾多工業遺產,如工廠、廠礦、運輸設備和基礎設施等。工業遺產,反映近代城市的蛻變與升華,留存著工業化發展過程中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總和。在城市化的變遷中,它將不應是被甩掉的歷史包袱,而應是孕育著轉型發展的產業資源。
從世界范圍來看,工業遺產作為“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正在上升,自20世紀50年代起,西方國家逐漸展開對工業遺產的保護與研究工作,此后,聯合國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保護運動將其列入關注內容之一。特別是德國魯爾工業區再生改造和漢堡港口新城的建立、英國倫敦道克蘭碼頭工業區和伯明翰布林德利工業區及利物浦阿爾伯特碼頭工業區、美國利哈伊谷伯利恒鋼鐵廠的更新等成功案例,使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再利用引發了世界建筑同行的進一步關注。
再造設計的“活力”加法
一直以來,如何對工業遺產保護和再利用都是國際建筑學術界關注的熱點。英國皇家學院教授喬恩在“中英工業建筑/棕地再生研討會”上指出:“對傳統的保護與現代社會的發展應該是并行的,而再造設計的規劃要事先做好,才能引導今后可持續性的改變。”
荷蘭建筑設計事務所總監阿歷克斯・德・瑞杰科強調:“工業區的轉型要從人與建筑的角度出發,考慮到人在其內的生活,而不僅僅是空間上的改造。再造策略不一定全是減法,有時還需要加法,即不是大拆而是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一些東西。既保留了過去的記憶,又增添新元素延伸其在實際中的功能。”
所謂加法的成功案例,例如丹麥哥本哈根一個廢棄儲糧倉的改造,采取的是外加建筑的方法,將原建筑包裹而非分割、屋頂安裝薄膜、水岸搭建延伸平臺,讓其發揮出更多的公用性。英國的Kingsdale基金會學校,前身是個環衛工廠。其建筑在再造后提供了與自然相宜的環境。最初改造時是受一位畫家作品的激發,選取具有經濟性、可持續特點的材料,在學校3200平方米庭院上鋪設世界上首個半透明、對陽光敏感的“皮膚”即“可變表面太陽能控制屋頂”,室內自然采光、采暖自動化且無需空調,自給自足50%的能源。
更重要的是在遺址中賦予新的活力,比如對廢棄多年且占據倫敦大片區域皇家港口的改造,最初否決了84個從陸地上出發的方案。最終做法的亮點在于充分發揮港內水面的空間,讓船只變成移動住宅或建筑單元,其中用可變換聯接的橋梁根據需要隔出使用區域。由此,提供了1萬個住宅,延續了陸地上的公共活動。無獨有偶,荷蘭的一個輪胎港口,改建時利用周邊的水域建立了大部分可在水上浮動的房屋,形成獨特的聯排、三聯的漂浮別墅,中間還有可以停泊船只的平臺。
激發大學生的智慧和創意
在研討會上多位中英建筑師的啟發下,來自英國皇家學院、卡迪夫大學、牛津布魯克大學,以及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和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等11所院校的幾十名大學生混編成6個小組,建立了中英建筑學生工作坊。他們以北京首鋼廠區遺址約2.8平方公里為再生概念的設計對象,對其北部的原料、動力、焦化、機械、水池和山景6個特色主題區域進行實地考察之后,展開了一場激烈的創新設計大賽。
中英高校的專家學者組成評審團,分別從構思、策略、設計、保護、表現和創新上對學生設計的藍圖做出評議。其中不乏奇思妙想的作品令評委甚是“驚艷”:有的因地制宜的將原料地區設計成農業研究機構、種子庫和培養基地,呈現從種子、生長到產品一系列過程;有的構思在原來龐大的罐裝庫房內置一個環形植物展示博物館,令游客在上螺旋樓梯的過程中領略周圍豐富斑斕的植物盆栽;有的打算將寬敞的流水線廠房改造成一個主題工業游泳樂園;有的則想把原來工業用水池設計成一個環保區,傳遞水從污濁到純凈的循環,以及人從無知到有知轉變的蘊意等。
英國皇家學院的喬恩教授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說,通過此次中英學術研討與高校實踐的交流活動,不僅促進了中英建筑界之間的切磋交流,同時還鼓勵和激發了大學生的智慧和創意,培養他們對人與建筑關系的更深層次的感悟與認知。希望今后能夠開展更多這樣有意義的活動,發出工業遺產再造設計的“好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