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建筑對人和社會的關懷
理想國文化沙龍特別場——《走向公民建筑》新書沙龍
演講嘉賓:謝英俊、張軻、華黎、李虎
主持人:史建
時間:5月19日,周日14:00—17:30
地點:中央美術學院北區禮堂(北京市朝陽區花家地南街8號)
主辦:《南方都市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理想國、一石文化、中央美術學院空白詩社
前言
《南方都市報》與國內十余家建筑媒體合作,于2007年和2008年分別創辦了兩年一度的“中國建筑思想論壇”和 “中國建筑傳媒獎”兩項活動。 “走向公民建筑”是兩項活動的統一口號。“公民建筑”是指那些關心民生——如居住、社區、環境、公共空間等,在設計中體現公共利益、傾注人文關懷,并積極為現時代狀況探索高質量文化表現的建筑作品。南都力圖通過這兩項活動,倡導以建筑的社會意義和人文關懷為主要標準來評價建筑,在空間維度上推動中國的公民社會發展。
兩卷《走向公民建筑》輯錄的是南都在2007—2012年間主辦活動所取得的成果,由一石文化策劃,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值《走向公民建筑》第2輯出版之際,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特地組織理想國文化沙龍,主題為“建筑對人和社會的關懷” 。
荷蘭建筑師赫曼·赫茲伯格(Herman Hertzberger)曾反復提醒同行們在設計公共住宅時,別忘了在各住戶門口設一塊特殊的磚,以便于每天早上送奶員放牛奶瓶。在今天,建筑的資本運作、設計和建造的速度越來越快,尺度越來越大,建筑文化日趨商業化,大量建筑師熱衷于追逐時尚的理論概念、技術手段和形式手法。赫茲伯格所倡導的那種在微小細節都能充分關懷人的職業精神,已經變得十分稀缺。很多建筑師甚至從根本上就放棄了建筑能改善人和社會狀況、促進社會進步的信念。
南都所發起的“走向公民建筑”,正是在重新呼喚建筑對人和社會的關懷。本次理想國文化沙龍特別邀請謝英俊、張軻、華黎和李虎等四位“中國建筑傳媒獎”獲獎建筑師,通過具體建筑案例展示和歷史理論分析,分享他們對“空間對人和社會的關懷”的建筑實踐和思考。
嘉賓簡介:
謝英俊,首屆“中國建筑傳媒獎”組委會特別獎獲得者,臺灣建筑師。長年致力于生態農房的研發與建設工作。秉持“可持續”的理念,結合科學方法,深刻地將社會、文化、經濟條件融入,以就地取材、低成本、適用技術以及建立開放式構造體系的做法,降低成本與技術門檻,讓農民也能參與符合綠色環保、節能低碳的現代化家屋興建。先后完成臺灣“9·21”地震災后原住民部落300 余戶重建、四川“5·12”地震汶川、茂縣、青川等地500 余戶農房重建、臺灣“8·8”水災原住民部落1000 余戶重建,西藏牧民定居房等多項工作。
張軻,首屆“中國建筑傳媒獎”青年建筑師獎獲得者,標準營造主持設計師。標準營造是1999 年由張軻、張弘、Claudia Taborda 等多位年輕設計師創建于紐約,是一家專業從事建筑設計、景觀與城市設計、室內設計及產品設計的合伙人事務所。標準營造的實踐超越了傳統的設計職業劃分,在一系列重要文化項目的基礎上,發展了在歷史文化地段中進行景觀與建筑創作的特長和興趣。
華黎,第三屆“中國建筑傳媒獎”青年建筑師獎獲得者,TAO創始人及主持建筑師。1994 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建筑系,獲建筑學學士學位,1997年獲清華大學建筑學碩士學位,1999年畢業于美國耶魯大學建筑學院,獲建筑學碩士學位,之后曾工作于紐約Herbert Beckhard & Frank Richlan 建筑設計事務所。2003年回到北京開始獨立建筑實踐,2009年創立TAO 跡·建筑事務所。
李虎,第三屆“中國建筑傳媒獎”最佳建筑獎獲得者,1998年獲美國萊斯大學建筑學碩士。2000年加入斯蒂文·霍爾建筑事務所,2005年起成為合伙人,創建并負責其北京工作室。2010年底正式退出霍爾事務所,專注于OPEN建筑事務所的實踐。在霍爾事務所工作期間,領導了多個重要獲獎項目的設計工作。從2009年起,李虎也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北京建筑中心的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