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十八大報告使用的環境科學、生態學、資源學、國土與土地科學和環境倫理專業的術語超過100個,是歷次黨代會報告中最多的一次。
1970年代,國際社會認識到資源環境問題是影響人類未來發展的重大問題;1980年代,環境問題演變為全球問題,可持續發展成為全球目標;1992年,里約高峰會議將可持續發展確立為世界各國的共同目標和行動綱領。這個過程中,中國秉承大國責任,在落實《21世紀議程》的諸多行動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不少工作甚至走在許多發達國家的前面,贏得了世界的認同。
然而,自改革開放加快經濟發展速度、推進城鎮化建設以來,中國的環境形勢一直非常嚴峻。雖然對水污染、大氣污染、噪聲污染等傳統環境問題的治理,在原有基礎上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新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形式層出不窮,影響范圍不斷擴大。近30年來,有關方面一直在努力完善環境管理體制及其相關的法制體系,不斷完善環境教育體系,不斷提升環境質量要求。人們普遍關注的城市環境質量,總體上保持穩定并逐步改善,農村環境、水環境、大氣環境、土壤、海洋環境、生物多樣性保護、自然災害、食品安全和生命健康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把這些焦點問題放在一起,能夠大體勾勒出環境問題的復雜程度,它們已經深入到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福利改善的方方面面,已經影響到經濟發展的質量,已經波及到未來發展的能力。世界各國在關注中國的經濟和國力增強的同時,也關注著中國的環境問題。對此,中共十八大報告作出負責任的回應,用了相當大篇幅闡述生態文明建設,將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生動地表述為人人可以作出詩意想象的“美麗中國”。
建設“美麗中國”的緊迫性
十八大報告指出了未來中國前進道路上六個方面的困難與問題。細加分析,每個方面都和環境問題相關。
報告指出“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其中就包括“農業基礎依然薄弱,資源環境約束加劇”;
報告指出“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筆者認為,這種差距的形成,一方面是長期的政策傾斜所致,另一方面,全國范圍內的城鄉差距更是城鄉自然環境條件的差距所致;
報告指出“社會矛盾明顯增多”,涉及社會保障、醫療、生態環境、食品藥品安全、社會治安、執法司法等方面,這些都與環境質量關系密切。比如,環境執法已經成為司法執法領域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報告指出“部分群眾生活比較困難”,筆者認為,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生存和生活環境差;
報告指出“一些領域道德失范、誠信缺失”。筆者認為,造成這一問題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包括無視環境污染和環境風險的事實,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片面追求發展速度;
報告指出“一些干部領導科學發展能力不強”,“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突出,奢侈浪費現象嚴重”。這讓人聯想到城市建設中規避環境影響評價,以及普遍存在的土地浪費現象。近年來,在許多城市泛濫的大廣場、大草坪、人工水體、河道渠化,片面追求形式的濱海大道、環湖公路、環山公路,以及盲目建設超高層建筑等面子工程,都與“領導科學發展能力不強”有關;
報告指出“一些領域消極腐敗現象易發多發,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生態文明建設領域概莫能外,許多人為造成的環境問題都伴生著消極腐敗。經過30多年的法制建設,環境管理已經有法可依、有章可行,但如何有效地防治腐敗,依然迫在眉睫。
環境問題的根本改善有賴于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十八大報告對“美麗中國”的相關詮釋,出現在報告的各個部分,只有將這些內容串聯在一起,才有可能構筑出“美麗中國”的整體形象。
十八大報告提出,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報告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了詳盡的界定,它們大多和發展質量、生態保護相關。這些界定被包含在“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和“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等方面。
經濟發展不但要追求量的增長,更要實現發展方式的“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加強環境問題的公民參與是人民民主不斷擴大的重要組成部分;環境意識、環境教育和環境行為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內容,是當下世界文化最活躍的方面;環境健康是評價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根本保障
“發展是硬道理”是30多年來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的核心經驗,十八大報告提出,“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只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才能筑牢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
筆者認為,不深刻理解以上表述就難以理解中國共產黨人與時俱進的精神,更無法準確理解經濟改革、經濟發展方向與“美麗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生態文明制度”的內涵與關系。
十八大報告指出,“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這樣的提法,已將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性,提升到幾近無以復加的高度。落實這一關鍵舉措,就是要“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具體途徑則包括“更多依靠節約資源和循環經濟推動,更多依靠城鄉區域發展協調互動”,其中的每一條都蘊含了解決當前所面臨的復雜的環境與社會問題的著力點。
在具體的改革調整的領域中,“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包括改善需求結構、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城鎮化,著力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結構性問題——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協調發展是其中的核心;城鄉問題在十八大報告中被反復提出,“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是實現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環節,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增強農村發展活力,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共同繁榮”,清晰描繪了“美麗中國”的鄉村景象和統籌城鄉發展的目標。廣大的鄉村地區是城市環境的緩沖區,是城市的后花園,是城鄉社會保持持久穩定的物質基礎?!懊利愔袊钡某青l關系應該是:城市是城市,鄉村是鄉村,城鄉共享改革開放與發展的成果,共享人類文明的成就。
中華文明新的血液
對比歷次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中共十八大的一個鮮明亮點就是,大會報告用了最大篇幅,專題論述生態文明建設,同時,與生態文明建設密切相關的內容多次出現在報告的其他部分。理解生態文明建設在大會報告中的分量,就能夠更好地理解中國共產黨人求真務實的雄韜大略?!懊利愔袊睘橹袊死L制了詩意般的未來圖景,生態文明是這一宏圖的核心內容,旨在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當前,環境問題的嚴峻形勢和復雜性,決定了只有直面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人民福祉才能夠得到持久保障和發展,民族未來才有希望。
將生態文明提升到一種文明形態和制度形式,是中國共產黨人創造和面向未來的決心,這意味著生態文明是中華文明新的血液,將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八大報告在觀念層面,提出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強調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在戰略方針上,不僅著眼于中國,“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還放眼全球,要“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十八大報告還創造了一個紀錄,它使用的環境科學、生態學、資源學、國土與土地科學和環境倫理專業的術語超過100個,是歷次黨代會報告中最多的一次。
*本文網址:http://www.lwgcw.com/NewsShow.aspx?newsId=29664&page=1.
(作者: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副教授,景觀設計學研究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