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委托:國家環境保護部科研項目(“國土生態安全格局規劃研究”)
課題承擔: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北京土人景觀與建筑規劃設計研究院
課題負責:俞孔堅
完成時間:2007年
發表在:俞孔堅,李海龍,李迪華,喬青,奚雪松,2009,國土尺度生態安全格局,生態學報, 29(10):5163-5175
摘要:巨大的人口壓力和相對有限的資源,脆弱的生態系統,加上史無前例的城市化和經濟發展速度和規模,為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發展的可持續性和生存問題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為應對這一挑戰,我們必須明智地進行土地的規劃和利用。本文是一項旨在建立國土尺度生態安全格局的初步研究成果,目的是通過建立國土生態安全格局,為明智的保護和發展提供科學的空間區劃依據。這個國土尺度上的安全格局基于對維護國土生態安全最關鍵的自然過程進行系統的分析。首先對江河源區水源涵養、洪水調蓄、沙漠化防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樣性保護5個方面進行單一生態過程分析與評價,得出各自相應的生態安全格局;在此基礎上通過疊加、綜合,初步構建基于5種生態過程的國土尺度生態安全格局。研究結果表明,最低標準水平的生態安全格局總面積占我國陸地總面積的35.7%,中等安全水平的生態安全格局總面積占我國陸地面積的65.1%,高安全水平生態安全格局占我國陸地總面積的84.9%。本研究將為國土與區域尺度土地利用規劃和生態安全格局規劃和主體功能區規劃工作提供初步借鑒。
(1)本文作為國土尺度生態安全格局構建的嘗試性研究,在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上借鑒生態學、水文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學科較為成熟和常用的方法,以可獲得的資源與環境數據為基礎,在GIS和遙感技術支持下,對國土尺度生態安全格局構建進行了初步的探討。生態安全格局作為一種概念框架的工具,通過對單一生態過程的分析,判定針對該過程具有關鍵作用的空間格局,并在此基礎上將不同的生態過程綜合疊加,最終劃定多功能的綜合生態安全格局。
(2)國土尺度生態安全格局的實施需要將其納入法定規劃體系,將規劃成果廣泛征求各部門和利益相關者的意見,通過多方博弈最終確定其空間邊界。生態安全格局的最終成果應該通過立法和相關政策實現永久性的保護,使之成為保障國土、區域和城市生態安全的永久性格局,并引導和限制無序的城市擴張和人類活動。該方法對我國劃定生態用地、完善和落實生態功能區劃、主體功能區等區域調控政策具有借鑒意義。
(3)國土尺度的生態過程是個復雜的巨系統,需要在獲取大量詳實數據的基礎上,運用更加科學的評價方法進行綜合評定。同時更加精確的生態安全格局劃定需要在省級或市縣級更小尺度上進行,在以人為本和可持續發展要求下逐步深化和細化。
(4)由于各種生態過程自身的復雜性和目前理論方法的限制,各種單一生態安全格局的構建方法和低、中、高安全水平范圍的劃定標準確定仍需繼續深入探討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