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聚焦“多元與包容”
admin
2012-11-02
來源:景觀中國網
建筑節能、生態環境、古跡遺址、經濟學、人口學……在日前召開的2012中國城市規劃年會上,記者意外地見到了除規劃學科外其他諸多學科的專家學者。這充分體現了今年年會的主題——“多元與包容”。
建筑節能、生態環境、古跡遺址、經濟學、人口學……在日前召開的2012中國城市規劃年會上,記者意外地見到了除規劃學科外其他諸多學科的專家學者。這充分體現了今年年會的主題——“多元與包容”。
我們正處在一個文化多元共存、經濟多元化發展、利益主體日益多樣化的年代,如何制訂多樣化的城市規劃,實現經濟的包容性增長、社會的和諧發展,是規劃工作者們面臨的時代使命。“多元與包容”的主題既反映了客觀存在的差異,又代表了城市規劃行業對于和諧創新、公平公正的追求。
人口“多元”要求規劃“包容”
現在,中國正在經歷一場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城市人口構成呈現出“多元”的特點,因此“包容”對我國當前所處的發展階段來說是不可回避的話題。
中國人口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院長翟振武預計,在不久的將來,我國的城鎮化率將達到75%左右,這意味著今后將有11億以上的人口要居住在城市。起碼在未來20年,流動人口大軍將會繼續增加,將占到我國全部人口的1/4~1/3.“愿意也罷,不愿意也罷,這就是中國城鎮化的現實和特色。”他強調說。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李曉江指出,大量流動人口的出現,引發了城市中的“非正規”現象。傳統的規劃思想追求理想化的“空間品質”,驅趕“非正規”活動:“規范化”管理排斥“非正規”活動,阻礙市場需求的基本聯系;一般的規劃方法與方案不適應“非正規”現象的生存,阻止其緊跟市場、靈活轉向、規避風險。
面對這些問題,李曉江指出,規劃工作者應改變傳統的視角,正視“多元”的人口構成,理解、肯定“非正規”現象的存在,采取“包容”的規劃態度,客觀識別“非正規”現象的利弊,通過人性化的規劃、管理和監督,降低其對周邊城市功能的負面影響,用科學的規劃引導其逐步走向“正規”。畢竟流動只能是暫時的,不應該是長期的,更不應該是永久的。城市規劃應該引導流動人口融入城市,向城市居民轉變。
《馬丘比丘憲章》中提到,在人的交往中,寬容和諒解的精神是城市生活的首要因素,這一點應作為為不同社會階層選擇居住區位置的設計方針。李曉江也強調,城市規劃應該滿足低收入人群、低收入移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和基本尊嚴,為他們提供正常的家庭生活條件,提供滿足其感情訴求、交往訴求的場所。
當然,城市規劃無法改變城市的經濟模式、社會結構和政治體制,也無法調節城市人群的貧富差距。但是,“城市規劃必須要保證最邊緣的人有起碼的生活空間和基本服務,因為這是人的起碼尊嚴;要防止最主流的人侵占大眾的生活空間、壟斷大眾的基本服務,因為這是起碼的公道。”加拿大女王大學城市與區域規劃學院院長梁鶴年充滿使命感的號召讓記者深受感動。
“包容”發展保證文化“多元”
北京、上海、深圳……走在這些大中型城市的街頭,隨手拍下幾張照片,假以時日后,自己也無法分辨出這些照片在何處所拍。
隨著城市人口激增和城市的快速發展,城市區域范圍快速擴張,現代化建筑拔地而起。部分城市的傳統住區和歷史區域成為了經濟增長的中心,承受著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的壓力。
我們必須認識到,城市文化競爭力是構成城市競爭力諸多要素中最基礎、最根本的。多元文化的共存是城市文化發展,特別是加速文化產業發展的前提。
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副主席郭旃指出,一方面,快速的城鎮化提供了能夠改善生活質量和城區傳統特征的經濟、社會和文化機遇;另一方面,城市密度和規模增長的無節制發展帶來的改變會損害地方的特質、城市結構的完整性以及社區的特性。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