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 /> ">
隆安稻神祭
壯族歌圩
賓陽炮龍節
婚俗、祭祀等民俗儀式被旅游景點日復一日地表演,這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還是對其文化內涵的傷害?12月5~7日,南寧市舉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知識培訓班,來自各縣各城區的文化部門負責人聽取專家意見后,認識到了“原生態”保護的重要性。
據了解,南寧市目前已有36個項目進入國家級、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的壯族歌圩、賓陽炮龍節等,近年來知名度大大提高。市、縣(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也已建立,包括賓陽酸粉、橫縣大粽、蒲廟生榨米粉、五色糯米飯、隆安稻神祭等一批民間技藝和民俗得到較好的保護和傳承。
對于保護方式,有專家提出,過度開發有可能會造成文化傷害。一些地方一談民間文化就往經濟效益上靠,把保護項目開發成旅游項目,民俗生活方式被當成節目來推銷。比如成人禮、婚俗、祭祀儀式被打造成日復一日的表演,男女對唱的情歌變成蒼白的、帶稿紙的舞臺歌唱,儀式性的舞蹈成為技巧的展示……一些民族村寨打造的舞臺表演并不能引起參觀者的情感共鳴,反而傷害了其原汁原味的文化內涵。
此次培訓班強調了“原生態保護”的概念,意即建立文化生態區,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片土壤中自然生長。比如,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馬山縣的紅旗橋歌圩還十分熱鬧,后來,由于歌圩點的草坡被開墾為甘蔗地,歌圩也隨之消失;再比如疍家婚禮,隨著疍家人逐漸上岸居住,這一習俗也面臨消失的困境。因此,南寧建立文化生態保護區迫在眉睫。
會上有專家舉了幾個“原生態保護”較好的例子。如三江侗族木構建技藝大師楊似玉,在當地政府幫助下把自家建成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他的家中懸著巨大的香包,而燕子居然還在香包上筑巢,楊似玉貼心地在巢下懸掛一塊木牌遮擋燕糞,以免污損游客。這一幕讓人真正體會到侗家建筑與自然的和諧,也只有在原生態保護區中能做到。再如環江的兩名普通農民韋氏兄弟鑄造銅鼓,獲得的支持首先來自當地民間。他們的“土法”鑄鼓研究歷時10年才成功,最后鑄出的鼓敲出的聲音獲得本地農民的認可,銷路很好。韋氏兄弟得以建廠發展鑄造事業,為銅鼓文化傳承開辟了新路。
培訓班還提出,應重視利用網站、電影、電視、動漫等現代傳媒手段,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流傳范圍,讓其文化內涵傳播得更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