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排水工程助力北京皇家園林暴雨中無積水
admin
2011-08-04
來源:景觀中國網(wǎng)
今夏以來,暴雨多次突襲北京市城區(qū),造成局地積水成“汪洋”。 而恰恰身處暴雨中心的北海團城、景山、香山等地,卻無一例積水報告;只有郁郁蔥蔥的古樹名木在“吃飽喝足”后,傳遞著不尋常的信息。 日前
今夏以來,暴雨多次突襲北京市城區(qū),造成局地積水成“汪洋”。
而恰恰身處暴雨中心的北海團城、景山、香山等地,卻無一例積水報告;只有郁郁蔥蔥的古樹名木在“吃飽喝足”后,傳遞著不尋常的信息。
日前,記者探訪北海團城,揭開這個近600年的地下“暗河”,如何保證團城這個鐵桶一樣的封閉建筑群遇雨不澇、古樹不衰的秘密———一套明朝建成的古代集雨排水工程,至今仍在“服役”。
團城坐落在北海公園南門的西側(cè),圓形的城墻高高聳立,將團城圍得像鐵桶一樣嚴嚴實實,形成一個高于地面20多米的“小城”。無論下多么大的雨,在這個城池上,都會雨過地皮濕,很快就滲流得一干二凈。與城外雨水遍地形成鮮明的對比。
北京大多數(shù)古建筑,如故宮、天壇、正陽門、鐘鼓樓等,為了保證排水,都在地面留有不同樣式的泄水口。
但找遍團城270多米長的城墻,卻沒有一個泄水口,地面也沒有排水明溝。
本世紀初,團城里的“白袍將軍”(一棵著名的古樹)生病,專家為其找病根時,意外地從一口古井發(fā)現(xiàn)了團城地下數(shù)百年的秘密。古井原來是滲水井,下面連接著一條深長的涵洞。人可以由此進入。每當大雨降臨,雨水順井口流入涵洞儲存起來,形成一條地下“暗河”。
地表積水可從井口直接排泄至涵洞,涵洞中儲存的水經(jīng)過蒸發(fā)后由墻壁滲透至土壤中,滋養(yǎng)古樹。
北海公園相關(guān)負責人稱,通過對涵洞青磚燒制的年代分析,這套地下集雨排水系統(tǒng)始建于明永樂年間,距今近600年了。
發(fā)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guān)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