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雅萍代表建議公園綠地改造成避難場所
admin
2011-03-17
來源:景觀中國網
地震頻發,如何加強防震減災能力,成為這兩天全國兩會上的熱點話題。“現階段人類還做不到地震的預測和預知,只有做好預防工作。”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大學校長陳駿認為。記者采訪了幾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他們紛紛建言:應當堅持災難教育,經常進行應急演練,災難來臨時民眾才能有序、有效地逃生,盡最大可能減少傷亡。
地震頻發,如何加強防震減災能力,成為這兩天全國兩會上的熱點話題。“現階段人類還做不到地震的預測和預知,只有做好預防工作。”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大學校長陳駿認為。記者采訪了幾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他們紛紛建言:應當堅持災難教育,經常進行應急演練,災難來臨時民眾才能有序、有效地逃生,盡最大可能減少傷亡。
[災難教育] 中小學應常設安全課
在今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揚州陸琴腳藝三把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陸琴提交了關于將安全課定為中小學常設性課程的建議。
陸琴說,面對同一災難,如果采取不同的處置方式,就會有不同的結局。因此她建議,教育部應編寫出規范的安全教育教材,針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設定不同模塊,對學生進行防落水、防火、防觸電、防雷擊、防拐騙、防盜搶、防敲詐、防走失教育,向學生傳授自救互救常識和逃生技巧。并規定所有學校每個學期要開展不少于10個課時的應對災害知識教育,將安全課定為中小學生每學期的常設性課程,而且每個學期必須有針對性地舉行一次專項演練。各地教育機構應當充分利用校園廣播、墻報、標語以及班隊會活動等多種方式傳播安全常識。安全教育的內容,除了了解地震、雷災、洪災、冰災等災害威脅之外,還需要了解飲食安全、用電安全、交通安全等眾多內容。
地震降臨時,如何逃生是最關鍵的一環。陳駿表示,中國人對地震逃生訓練這些“保命”常識往往缺乏了解,他建議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全國人大代表、蘇州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戴雅萍提出:地震知識的教育,應該從幼兒園就開始。孩子可能不懂得太多,但老師可以教他們,你跟著我鉆到桌子底下去;發生地震時不能坐電梯,要走樓梯。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石油大學石油工程學院院長陳勉也贊成把地震逃生課日常化,“從幼兒園到中學都要強化。”
[應急硬件] 公園綠地改造成避難場所
戴雅萍建議,城市還應當多建一些應急避難場所。建議將市區里的公園、綠地,都改造成應急避難場所。目前蘇州有一家公園正在按這種模式改造。
全國政協委員葛劍雄則提出,對地震多發區,在考慮整體建設規劃的時候,就更需要兼顧。比如,在地震災區發展旅游,你就得考慮好,一旦再發生地震,游客怎樣以最快的速度疏散,對外聯系的道路至少要有兩條以上,還有就是要考慮接待的能力有多少,建筑強度應當達到什么樣的等級。
公共通道在哪里,應急通道在哪里?通道是否暢通?滅火器是否有用?這些到了緊急狀況下,就顯得特別重要。全國政協委員葛劍雄指了指側角說:“比如像我們現在所在的這個會議室,就在一些位置會標注應急通道在哪里。”
他表示,汶川地震發生后,2009年的全國兩會上有不少提案和建議都是針對防災減災的。“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對多發的災害,一定要經常性進行防災減災預防、演習。但我們這方面做得很不夠。”
陳駿代表則提議,每個人都應當有防范風險的意識,居民可以在家中常備一些應急求生物品。他介紹,在地震多發的美國洛杉磯,普通的超市里就有一種“地震包”賣,30美元一個,里面主要包括手電筒、收音機和壓縮餅干等,可以在遭遇地震被困后,解決短時間內的照明,消息來源和食物等也能保到保證。這樣一個“地震包”的保質期長達5年,當地每戶居民家里都常備。
[建筑減震] 房子造得“剛”,不如造得“柔”
作為建筑專家,汶川地震后,戴雅萍在2009年的全國兩會上建議國家提高工程建設的抗震設防標準。“去年年底,新版技術規范終于出來了,與以前相比確實有了很大的進步。但還需要重視,進一步加強。”
汶川地震中大量的房屋倒塌,令國人警醒。國家也專門組織人員調研,吸取教訓。這幾年,中國的建筑抗震性能確實有了很大提高。去年12月1日,2010版建筑抗震設計規范開始實施。與老的“2001版規范”相比,標準有所提高。特別是對校舍。
比方說,建筑樓梯間是整體的薄弱環節,遭遇地震時所受破壞也較嚴重。為此,“2010版規范”更加明確了樓梯間結構的抗震措施。對樓梯間的梯板、梯柱、梯梁都提出要滿足抗震要求。
新規帶來的變化還有,框架結構房屋柱體使用鋼筋更多,建成后柱子比以前適當增大;房屋之間設計的防震縫也由原來的70毫米加大為100毫米,能起到更好的減震效果。以達到“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目標。
那么目前新建的房子能抗什么級別的地震?戴雅萍解釋,根據各地地震發生可能性的高低,標準也不一樣。就拿江蘇來說,最低的是蘇州,普通民房設計標準為能抗烈度6度地震;而宿遷就要高得多,要求能抗烈度8.5度。
作為建筑專家,戴雅萍一直很關注房屋的抗震技術。汶川地震后,她曾多次赴現場分析調研,并參與災后重建,而對于日本建筑的抗震性能,她也做過不少研究。
“民眾一般會認為,房子要能抵抗住地震的破壞,就得造得結實牢固。”戴雅萍說,其實房子造得“剛”,不如造得“柔”。地震發生時,我們會發現很多高樓搖晃非常厲害,但是并不會倒。這其實就是因為使用了大量的鋼結構,鋼的柔韌性延展性更好。戴雅萍介紹,高層建筑最好能安裝一些減震消震設施。近年來,中國也在大力推廣減震消震技術,但做得還不夠。此外,還有一種地基地震隔絕的技術也很有效,在建筑的底部安裝彈性橡膠墊,通過摩擦滑動緩沖來抵抗地震。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