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 /> ">
“驗證一個國家和城市是否發達,一場雨足矣。”政協委員龍應臺的這一觀點在今年的全國政協會議上再次引起了政協委員的共鳴。
高建民委員痛心于去年洪澇災害對我國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他表示,城市規劃要有百年打算,如果城市在建設初期不順應天時、地利、自然環境的要求,自然災害帶給我們的將是滅頂之災。幾年來,連續在氣象風險與城市安全方面有所建議的全國政協委員徐一鳴也認為,現代城市對水電煤等生命線工程高度依賴,城市的脆弱性非常明顯,一場暴雨災害就可能造成城市在短時間內局部癱瘓。
兩位委員絕非危言聳聽,近年來的城市暴雨災害讓人記憶猶新。去年5月6日、 9日、 14日的三場大暴雨天氣,致使廣州城區陷入一片澤國,廣州的南北交通大動脈——廣州大道因積水成河,交通中斷達5小時; 2009年6月的一場大暴雨過后,武漢馬路嚴重積水260多處; 2007年濟南 “7·18”特大暴雨使整個城市瀕臨癱瘓……
城市遭水淹,徐一鳴認為有兩個主要原因:“一個是雨太大,另一個是雨水排不出去。 ”
城市建設將綠地、水塘、小河改變成鋼筋混凝土建筑物和水泥、瀝青路面,下墊面 “硬質化”導致雨水不能自然滲透到地下,而只能在地面上流淌,匯集到下水道入口,再通過下水道排放。如果下水道排澇能力不足或者下水道阻塞造成水流不暢,那后果可想而知。
在遭遇了幾場暴雨圍城的尷尬后,許多學者開始呼吁提高城市下水道排水標準。但事實上,這個標準不可能無限制提高,標準越高,建設成本也就越高,標準是多少,各方莫衷一是。
“下水道排水量設計標準過高,會造成建設成本浪費;設計標準過低,會造成排澇能力不足。每個城市的降雨量都不同,必須依據當地降水量情況,進行科學設計。”徐一鳴建議,城市建設應充分考慮氣象因素,一旦下水道設計標準制定后,不能朝令夕改,也不能幾十年不變,要根據氣候變化情況來調整設計標準。鑒于在同一座城市,雨量仍存在分布不均的現象,還要讓重要的城市功能塊避開多雨區域,提高該區域的排水能力。
城市應對暴雨災害,也不可能過分依靠城市排水系統。徐一鳴說,還要加強城市綠化,減弱城外下大雨、城內下暴雨的 “雨島效應”,把綠地作為城市規劃的重要內容進行設計,推廣城市立體綠化,建立綠地停車場。此外,還要建設高效率的集雨蓄水工程,對雨洪資源進行深度開發利用。“暴雨是災害,如果可以科學利用就可以化災為利,變廢為寶。”
高建民也十分推崇城市將排水、給水、信息等統一考慮的 “共同溝通”理念。他認為,洪災造成的內澇損失已成為很多大城市面臨的經常性問題,其實,多災未必多難,科學的城市規劃可以減輕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