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 /> ">
經歷了六個月的轟轟烈烈,2010年上海世博會終落下帷幕,上海迅速調節方向,快步進入“后世博”時代。然而,若沒有對過去的檢討,我們如何迎接“后世博”時代帶來的種種機遇和變化?
作為建筑的奧林匹克盛會,場館及設施規劃設計無疑是本屆世博會最出彩的遺產之一。無論是能夠保留下來的“一軸四館”,或是曾經華麗轉身的世博園區工業遺產,甚至是埋沒于推土機輪下的外國國家館,都是行走在設計前沿的建筑設計。我們如何在這場絢爛的建筑秀里,洞悉設計之精髓?世博為建筑學科留下了什么遺產?世博會種種臨時性的展覽場館,對中國城市的建筑業發展又會有什么啟示?2010年11月28日,《城市中國》雜志社在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主辦了“世博后計:世博建筑遺產”開放討論會,邀請同濟師生共同譜寫理性而又富有想象力的世博“后計”。
主持人李翔寧教授表示,2010年世博會是挺激動人心的,《城市中國》雜志社編著了一本《世博制造》,把里面一些非常棒的世博建筑的圖紙和圖片展示在大家面前。借這次機會,大家舉辦這樣一個小型討論會,探討一下本次世博會建筑的意義,更希望由此引出它們對未來的上海,對未來中國發展,甚至對我們走向世界的種種啟迪。
德國館的中方合作建筑師何孟佳透露,“從技術角度看,昔日一些具挑戰性的技術手段,在這次世博會德國館建造方面),我們也幾乎全部得以實現了。”通過是次機會,他們同時認識了不少優秀的供應商和合作伙伴,對國內的生產機制提高了信心。“相信我們日后能夠做出同樣有高質量的建筑。”
曾參與英國館建造過程的同濟大學建筑設計院副院長曾群表示,建筑不一定要留下來才有意思,建筑可以作為精神遺產去理解,或許對人的觸動會更大。他舉英國館為例子,英國人當時一直堅持這場館不會拍賣,也不會移植重建,因為他們覺得這就是一個誕生在特定時間里面的特殊產物。這個東西以后注定要消失。它的消失,演變成遺產的意義,精神上的意義肯定要比它被固定保存在某個地方更有價值。他有感而發到,建筑不過是整個世博會夢想當中的代表之一。
城市未來館總設計師章明表示,世博會是一個最好的平臺,讓中國的建筑師跟世界上頂尖建筑師交流,“九十年代時我們只是看客,因為我們是學生在學習。后來我們在跑龍套,我們也做了很多項目的配合工作,但大多數是跑龍套,然后到今天世博會,我們可以說是同臺競技了。”
章明隨后指出,世博會的基礎建設同樣為上海帶來真正實在的“遺產”,“我們的世博會園區馬上會以一種嶄新的面貌融入到整個上海城市的脈絡當中——原來的道路、一軸四館,還包括各種各樣的基礎設施,這對上海的發展和促進是非常巨大,包括地鐵,地鐵(的鋪設)已達到400公里,已經快超過歐洲的一些發達國家了。所以世博會對基礎設施的推進意義是毋庸置疑的。”
不過章明認為,縱使在世博會后,大家對建筑節能的意識大大提高了,但是什么樣的建筑節能才適合中國,目前還是沒有找到。對此,他呼吁大家應該用一種客觀的、科學的角度去思考世博會建筑帶來的環保意義。
《城市中國》總編匡曉明表示,關于國家館后續處理問題上,他或計劃將捷克館和斯洛伐克館運到河北某地,著手打造一個帶有世博會附加價值的項目,讓世博場館館繼續產生國際文化交流的效應。
曠世矚目的世博制造了無數天馬行空般創意,除了參與討論,參觀者也有無盡的想法需要表達。本次討論會特地同場加映經典世博館的設計圖•建筑圖紙展兼涂鴉活動,在參觀、討論的同時亦邀請參與者動手參與描繪自己眼中的經典場景,讓自己的創意開花結果,創造屬于自己的世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