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 /> ">
城市需不需要街頭報攤?報攤如何管理?
有人說,街頭沒故事,城市也就沒什么故事;街頭沒文化,城市也就沒什么文化;街頭沒有時尚,城市也不會時尚到哪里去。對此,本報幾位特派出國采訪的記者深有感觸——他們對國外名城的印象竟然都和街頭見聞有關,而說到街頭,就不能不提已經成為街頭一景的各國報亭、報攤。
無論是在時尚之都的巴黎,還是在工業革命的源頭倫敦,又或是在人潮如織的日本東京,這些報亭、報攤,或前衛、或保守、或環保、或突兀,正是它們,湊成了這些城市細膩、生動、市井、鮮活的一面,它們也是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面。
西班牙馬德里
報亭多、街頭藝人多
備受陽光寵愛的馬德里,是一個步調緩慢但又熱情奔放的城市。這個城市有著特色最鮮明的歐洲古典式建筑,有著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的普拉多博物館,也有著最豐富的街頭文化景觀。
報亭是馬德里最常見的風景。馬德里人愛讀報,外出時順手買份報紙,天下時事還有他們最愛的足球,便全知曉了。正因為此,馬德里的報亭很多。記者采訪時經過一條著名的商業街PPINCESA大街,這條街上,平均每隔幾十米就有一個報亭。這些報亭,主賣報紙和雜志,也賣旅游用品和小的日常生活用品。馬德里的報刊很多,市民們根據自己的喜好,買上一份報刊,邊走邊翻。那份悠閑,讓這個受金融危機影響經濟低迷的城市,有了自信而從容的情調。
馬德里人的藝術特質和文化寬容,還表現于各種各樣的街頭藝術。每到傍晚,人潮便會涌向主廣場。這個建于1619年的廣場,不僅商店多,咖啡店多,身懷絕技的藝人也多。替人畫肖像的街頭藝人,靜靜地坐著,有游客觀看,就點個頭送上一個微笑。三五個青年緊挨著商店的外墻,懷抱吉他,縱情歌唱,你可以送上1歐元,也可以只看不給錢。最有趣的是蹲在紙箱里的小丑,他們只露出涂著灰色和白色油彩的腦袋,像“出土文物”一般。你小心翼翼地上前與他們合影時,那腦袋便轉來轉去,目光詭異地看著你,不經意間還會有一聲怪叫,讓你大驚,當然拍完了照,要送上1歐元。他們是馬德里人也是游客的“最愛”,因為他們讓你的生活有了獨特的搖滾味與樂趣。
英國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前的報攤,木結構,很環保。
英國倫敦
從街頭報攤看倫敦的包容
倫敦人喜歡這樣自豪地介紹自己的城市——倫敦有四多,銀行多、教堂多、博物館多、雕塑多。
因為此趟去英國時間有限,別的不敢說,但雕塑多這點,對交通基本靠走的記者而言,的確感受非常強烈。據說,作為城市的名片,倫敦街頭的各類雕塑,超過一萬尊。印象里,絕大多數的雕塑與周圍環境十分協調,不過,也有“不協調”的。
在幾條重要道路相交匯的海德公園角,有座英國陸軍統帥惠靈頓公爵的雕塑,此人因為打敗拿破侖而在英國享有赫赫聲名。然而就在其不遠處,記者竟然看到了一座寶藍色的石象。之后在位于倫敦市中心區的特拉法爾加廣場——該廣場以其美麗的廣場建筑吸引著絡繹不絕的游人,居然是另一座明黃色的石象!
無獨有偶,在著名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對面,一條主干道的人行道上,一個唐突立著的售報亭也向記者證明了倫敦的“包容”。老板Jenny坦言告知,這個報亭歸她所有,曾有政府部門想將之拆除,但一了解,她這個報亭因為游人多、地段好,每個上午能賣掉3500份報,全天各種報刊的銷售量可以達到5000份,便欣然作罷。
在英國期間,記者注意到,在倫敦的大街小巷,常常走著走著,就會見到一個裝修精良的報刊零售店。每一個地鐵站入口,則基本上都會設有流動的售報亭。一位英國友人告訴記者,她從記事起就看著自己的父母每天在早餐時邊喝咖啡邊讀報,所以每天讀報現在也已經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她覺得報亭對一座城市來講是很重要的一個場所,“我就經常到報亭里買本《Time Out》,倫敦一周內各種演出、各種展覽就盡在我掌握之中。此外,我還在報亭買過演出票、交過路堵費!”她透露,不久前報上的一條消息很讓倫敦人興奮,有建筑設計師開始將設計的精力傾注到報亭身上,相信很快,街頭那些報亭自己就會變身為時尚亮麗的景觀。
加拿大溫哥華
美女充當街頭“活報亭”
在加拿大的地鐵和公交站臺,都能看見成排鐵皮箱,高矮不一,顏色各異,有紅、黃、藍、綠、黑等等。遠看,記者還誤以為又是一組新型的垃圾分類回收箱。不過走近一看,每一個鐵皮箱的頂端和四周,都打上了報紙的巨大Logo。原來,這些都是報箱,加拿大的報紙,基本上都會放在這樣的專用報箱里,任人購買和取閱。
每種報紙都有自己格外定制的款型和顏色,比如瑞典在全球發行免費報紙的Metro,報箱的顏色就是全球統一的顏色,乍一看還有點像中國的郵箱。你可以根據自己的閱讀習慣,拉開報箱,任意取閱。在加拿大,“Metro”、“24小時”等都是非常受歡迎的免費報紙。當然,也有收費的報紙和雜志,只要你投入硬幣,報箱自動打開,你拿出報紙后,關好報箱即可。
這讓記者不免有些擔心,會不會有人把報箱內報紙全部拿走當廢品賣掉?溫哥華當地的華文報紙的同行笑著解釋,他們還沒有碰到過這樣的情況。此外,在加拿大并沒有收購廢品的行業,除了環保部門統一回收外,所以即使拿走報紙也無處賣錢。你在家看過的舊報紙,必須用繩捆好,放到指定的可回收垃圾箱內。在每周指定的時間,將可回收廢品垃圾箱擺放到路邊,然后等待專用垃圾車回收。
除了這樣的自助取報箱,在公交站和地鐵,也有像南京地鐵口派發報紙的專員。在溫哥華地鐵口,記者還發現了這樣一個派發報紙的年輕女孩,她手拿當天的Metro報,只要你有需要就可以向她索取。有意思的是,記者發現,她穿著Metro報標志性的綠色的背心,但是在背面有個透明的塑料夾層,在這個夾層中就放著當天報紙的頭版,這就是一個活的“讀報亭”啊!這位女孩也轉過身,熱情地向我展示她的“報紙衣”,不用開口吆喝,也不用舉著報紙,當天頭版最新核心內容就一目了然了。
有意思的是,在溫哥華的地鐵和公交上,那些取閱了免費報紙的人,在看完了報紙之后,并沒有帶下車,而是隨手把報紙放在座位上,據記者觀察,此后坐上車的人,自然地拿起報紙讀了起來,在下車前依舊把報紙留在座位上,一份報紙就如此循環閱讀起來,等到地鐵運營結束后,會有工作人員將報紙收集起來統一處理。
韓國 首爾路邊的報亭與國內報亭的經營方式最為相似。
韓國首爾
“天天見”的書報攤叫“快樂小店”
巴黎 盧浮宮入口處的報亭,誰說報亭影響城市環境?
日本 東京隨處可見這樣的報亭,尤其是在地鐵站內外,數量更多。
日本東京
車廂再堵,也要把報紙讀完
背包、正裝、手里拿一疊報紙,不出意外的話包里一定有份壽司便當……在記者眼里,這應該是在一大早的日本地鐵上,最典型的白領形象。
日本的地鐵很擁擠,特別是東京,在上下班高峰時可以用“沙丁魚罐頭”來形容。記者實在佩服訓練有素的日本人,再堵的車廂環境都不能妨礙他們在不停地晃悠中把手里的報紙讀完。用一位日本同行的話說:“日本是世界上‘讀報大國’,日本國民素質也是靠讀報培養起來的。而早上買報,已經成為日本‘晨讀文化’的組成部分?!?
記者了解到,在日本1都1道2府43縣的土地上,分布著大約2.3萬個報紙專賣店。日本的報刊零售點大都在靠近車站的地方,以東京都為例,幾乎每個地鐵站臺及站外通道內都能找到報刊零售點,那是一種大小和中國書報亭相仿的小門臉,其間出售報刊、雜貨、食品等。讀報和坐地鐵,這兩種日本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被完美地整合在一起。
報刊亭會不會讓本就擁擠的地鐵越發變得秩序混亂呢?記者在網上找到一資料,東京都交通局訊息中心主任佐藤佑子在一次公開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種擔憂不能成為取消站臺上售報點的理由。車站是要給乘客提供方便的,怎能因為自己要承擔安全的責任而讓乘客不方便?”她認為,解決站臺擁擠、安全的問題,需要靠疏導、教育、管理。
●后記
自信的城市更包容
出于職業敏感,本報特派記者出國采訪時,都會比較留心看一看街頭的報亭。雖然如今人們獲得信息有多種渠道,但紙媒仍是重要且可靠的信息源。
這一留意,順帶就讓我們看到了不少風景:在馬德里和首爾,報亭的主人和附近居民既是鄰居也是朋友,買一份報紙要聊幾分鐘,天下大事、鄰里小事都在他們的聊天范圍內;在巴黎,形狀特別的報亭背后,花里胡哨貼著好多漂亮的電影海報;在倫敦,人們路過報亭時,看到中意的便順手買下來,到鄰近的咖啡館,喝喝咖啡看看報紙,這是最常見的生活方式。從某種意義上說,五顏六色的報亭,和咖啡館一樣,儼然已是現代都市生活的一個標簽;不僅如此,它也如超市一般,早已成為和都市人密切相關的一個生活場所。
別小覷看似不起眼的報亭、報攤,或許,有了它們的裝點,城市的文化韻味和親和力才呼之欲出!很難理解,為什么還會有城市管理者覺得街頭的小小報亭“有礙觀瞻”。再怎么與城市整體風格“不搭”,但倫敦人壓根不介意,因為“自信的城市愿意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