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壯建筑”為何“英年早逝”
admin
2010-11-02
來源:景觀中國網
城市面貌日新月異,而與亮麗景觀相伴的,卻是高樓大廈出人意料的“短命”。正是在這場“拆了建、建了拆”的運動中,我國創造了兩項世界第一——在消耗了全球最多的水泥和鋼材的同時,我們也生產出全球最多的建筑垃圾——每年高達4億噸,建筑垃圾的數量已占到垃圾總量的30%—40%。(
城市面貌日新月異,而與亮麗景觀相伴的,卻是高樓大廈出人意料的“短命”。正是在這場“拆了建、建了拆”的運動中,我國創造了兩項世界第一——在消耗了全球最多的水泥和鋼材的同時,我們也生產出全球最多的建筑垃圾——每年高達4億噸,建筑垃圾的數量已占到垃圾總量的30%—40%。(11月1日《人民日報》)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不久前表示,我國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國家,每年新建面積達20億平方米,建筑的平均壽命卻只能維持25—30年。而根據我國《民用建筑設計通則》,重要建筑和高層建筑主體結構的耐久年限為100年,一般性建筑為50—100年。而反觀歐美等發達國家,其建筑設計使用年限同為50年,但平均使用壽命卻長得多。如英國、法國、美國的建筑統計平均使用壽命分別為125年、85年、80年,城市里“百年老屋”隨處可見。
建筑過于“短命”造成了城市記憶的缺失。“我們現在能找到的歷史悠久的建筑,全部是古人留下來的文物,建筑壽命這么短,我們怎樣靠建筑來保存民族發展進步的記憶?”這不禁讓人想起那句痛心疾首的悲嘆:“我們創造未來,我們的創造沒有未來!”當“拆了建,建了拆”成為一種“政府時尚”,我們的“創造”就無可救藥地陷入了一場“創造性的劫難”之中。
比之“城市記憶”、“民族進步”這類虛幻的概念,更為現實的卻是物質意義上的“殘酷浪費”?!叭绻惨f拆掉高樓是一種損失和浪費,那損失和浪費的也是企業的錢。”江蘇無錫市規劃局的一位官員曾如是說。這話足夠坦率也足夠荒誕,要知道,房地產商并不是“傻冒”,拆掉高樓所造成的巨大浪費,終將悉數均攤在高房價里,轉嫁到“房奴”身上,而政府、房地產商倒是皆大歡喜,各自賺得盆滿缽滿?!把蛎鲈谘蛏砩稀?,最終埋單的定然是老百姓。
地方政府為何淪為“建筑殺手”?其根源大家都心知肚明——土地利益的驅動和盲目的政績觀。在土地利益的強勢驅動下,地方政府沉迷于狂幻的規劃和暴戾的強拆?!耙粚谜惶滓巹潯钡姆e弊,更是加劇了地方政府“人性”的扭曲,成批成批的“青壯建筑”因此被“謀殺”。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房地產的開發力度也會隨著加大,大量土地的使用權將會被出讓,也就意味著大量的土地被城市吞噬,這對于原本就是人多地少的我國而言,無疑是一場劫難。于是,在這些強拆中,我們還看到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角逐和博弈——中央力保耕地紅線,地方想方設法蠶食土地。
由于在現行體制下,地方政府的生存必須依賴于土地財政,就必須通過不斷賣地來獲取生存給養,而土地是有限的,如何將寶貴的土地資源轉化為取之不盡的“魔法石”,唯一的路徑就是“賣地——強拆——賣房——再賣地——再強拆”。正是因為陷入了這樣的惡性循環,我們才創造了兩項“世界第一”。足見,城市建設陷入“建了拆、拆了建”的“政府時尚”,這不僅在于政府“規劃能力的貧困”,更在于政府在經營城市時的逐利心態。
當然,大量“青壯建筑”的“短命”,歸根結底在于對地方政府規劃缺乏強有力的制約,導致城市規劃陷入無序化狀態,城市成了官員們的私家花園,大量“青壯建筑”的“英年早逝”就成了必然。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