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因為一句“20年拆一半”,中國城鄉建設經濟研究所所長陳淮被放到媒體的聚光燈下。他的言論再次引發人們對拆遷、對建筑壽命等問題的爭論。有人說他“語出驚人”,然而對于媒體的解讀,他并不認同。記者日前獨家采訪了陳淮。
哪些房子該拆?哪些房子該留?
記者:最近有報道說,您在近期舉行的中國地產金融年會上曾表示,“未來15年到20年內中國城鎮現有住房約有一半需拆了重建”,也有媒體解讀成“中國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住房在未來15年后得拆了重建。”這一說法引起人們廣泛關注。請詳細介紹一下您的觀點?
陳淮:我說的是“15年到20年的周期內”,既不是“15年”,也不是“后”!我再次明確無誤地說,未來15年到20年內中國城鎮現有住房約有一半需拆了重建。
中國城鎮化過程中危舊房改造任務仍極為繁重,中國城鎮老百姓現有住房中低質量住房仍占有相當大比重。與發達國家和工業化密切相連的城市發展歷史比,中國的城市建設曾經在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內處于不正常的特殊背景下,這可以分四個階段說:
第一段是1949年以前的房子。1949年以前的民用住房,迄今已經至少有60年到70年以上的房齡了,除少數有歷史文物價值的以外,一般說都應當拆建改造了。
第二段是1949年到1979年蓋的房子。上世紀50年代,在大規模工業建設中,我國建設了一批現在叫“老工業基地”的城市,并在這些工業基地型城市中建起了一批“工人新村”。目前保障房建設中的“棚戶區”改造,主要指的就是這批房子。今年,我們的保障房建設任務580萬套,其中280萬套為棚戶區改造房,因為這類房改造的任務已經非常迫切!
上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的城鎮住房建設甚至還不如50年代。在這20年中,我們的城市建設處于“要準備打仗”的背景下。在這20年中,我們只在城市中建了一些簡易房、戰備房、過渡房。這些房子當初建時就沒打算住過10年。什么叫“簡易房”?只有多家共用的廚房廁所,樓房冬天要生火爐;質量就是黏土磚加預制板,連帶鋼筋的構造柱都沒有。上世紀70年代末,唐山地震之后這些房都成了危房,北京花了三年時間改造加固,用鋼筋從外面把這些房子像箍木桶一樣“箍”起來勉強住人。這些房子的房齡也有50年左右了,除少數有歷史文物價值的,該不該陸續拆改?
第三階段,1979年到1999年建的房子。這段時間建的房子是后來“房改房”的主要來源。這些房子還有一定的保留價值。它們的優點在于基本是成套住宅,而且很多位于核心市區;缺點是由于以“脫困”為目標,不僅套型面積普遍很小,而且在功能、環境、質量等方面也具有很大缺陷。這些房子今天已不能適應城市發展和功能分區的需要,不能適應老百姓改善性的住房需求。這一時期的住房目前還有一定的保留價值,但再過15年到20年,它們的房齡也有40年甚至更長了。隨著我國城市現代化、國際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城市功能的不斷完善,這些住房也將逐步失去保留價值。
第四階段,1999年迄今10年略長的階段。我國城鎮中能夠長期保留的住房,主要就是這一階段建的房子。
說“20年拆一半”,就是基于以上分析。
房屋是否有使用年限?是拆是留誰說了算?
記者:經常在網絡上看到您被冠以“住建部官員”,因此您的言論往往會被解讀成政府部門的意見。
陳淮:我所在的單位是一個沒有一分錢“皇糧”可吃的自掙經費工資的研究機構。我從未、從不代表任何政府部門;我也不是什么“官員”,我只是一個學者,一介布衣。
記者:您在演講中,多次提到房齡,房齡指的是住宅的建筑壽命嗎?目前,我國建筑包括住宅被拆是否有一個合理的使用年限?如果有,一些未達到規定使用年限的建筑該拆還是不該拆,誰說了算,是不是有權威部門進行鑒定?
陳淮:我說的“20年拆一半”和建筑質量、是否達到規定使用年限無關。說的是特殊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住房狀況。同一歷史時期的住房,是否拆當然要視具體情況而定。別把整體估計和具體的某一街區、某一棟房子是否拆建混為一談。
有誰說過“房齡到了就需要拆了重建嗎”?至少我沒說過。我倒聽說過這么一個規定,汽車行駛里程達到一定程度,交管部門雖不會強制報廢,但由于安全性下降,會要求您每半年車檢一次。
“短命建筑”頻頻出現,深層原因是什么?
記者:最近一個時期,各地頻頻出現“短命”建筑,即一些建筑在建成10來年甚至幾年后便遭遇被拆的命運,您怎么看這背后的原因?
陳淮:“短命建筑”問題,僅僅歸咎于“地方政府政績工程”,這太過表面化。根本問題是我們得承認,在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始終對城市化、城鎮化的規模和速度估計嚴重不足,對這樣一個歷史進程的規律嚴重缺乏了解。
舉個例子說,首都機場二號航站樓當初就是為奧運會準備的,2001年投入使用后原來的一號樓都準備拆除了;但二號樓投入使用不到一年就嚴重飽和,不得不把一號樓重新裝修起來使用;一號樓剛裝修完又再次飽和,不得不趕緊修建三號樓。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北京方莊小區當初設計時,根本就沒留停車場;西三旗、望京等能容納30萬-50萬人的小區,當初居然只留了一個高速公路入口。誰的問題?不是規劃設計人員的問題,甚至不是地方政府的問題,而是根本指導思想的問題。
當然,咱們也別簡單地事后埋怨誰“笨”。我們在城市化問題上還是個小學生,擺脫不了歷史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