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 /> ">
近來,我國大部分地區持續高溫,中央氣象臺高溫預警級別連升三級。此刻,不僅是我國,高溫天氣幾乎“烤蔫”了整個北半球!在災害性天氣面前,各國都將目光集中在了生命健康權利的守衛上。經濟補償至關重要,制度關懷更不可或缺。
德國 超過35度就放假
進入7月以來,德國酷暑難熬,連續幾天室外溫度達到38度以上。《生命時報》記者采訪了一家德國著名企業。走進他們的辦公樓時,記者發現,每間辦公室里都掛著一支溫度計。這些溫度計都放在離地面一米的位置。詢問之后才知道,這是按照德國勞工法的要求設置的。
德國在2004年8月修訂的勞工法中,明確規定了工作場所的溫度。2010年6月,政府對有關高溫作業的規定又進行了修改。
據記者了解,德國高溫作業的規定主要分“三個階段”:26—30攝氏度度(不包括30攝氏度)之間工作,雇主除應該保證員工正常的休息時間及提供良好的衛生設施外,還應該采取措施“保證舒適的室內空氣質量與溫度”,包括安裝百葉窗、提供冷飲等。同時,還可以通過調整上下班時間或延長休息時間、分發免費游泳票等方法來“降溫”。另外,在這個溫度之間,企業可放松對員工的著裝要求,允許穿短褲和涼鞋上班。
在30—35攝氏度(不包括35度)之間,雇主必須“強制”采取降溫措施。室內辦公的企業,雇主應在工作空間安裝空調,或者租空調用,因為德國的高溫天氣一般不超過半個月。
氣溫超過35攝氏度,則被認為是不適宜辦公的溫度,包括室外和室內。因此,只要氣溫超過35攝氏度,員工就可以放假休息,公務員及無法停工的企業,安排員工倒休。一旦發現在此溫度之上,仍安排員工在室外工作,雇主將接受勞工法的重罰。
德國在測試辦公室溫度方面,也有嚴格規定,即必須把溫度計放在離地面至少75厘米的地方,避免放置在陽光直射和過于陰暗的角落。是否屬于高溫天氣的判斷,不以氣象預報為參考,而是依據辦公室里溫度計顯示的溫度。如此一來,避免企業找借口不讓員工休息。
據記者了解,德國法律規定,高溫天氣,需給員工支付更高的工資,具體數額沒有限制規定。一般,由工會出面與企業董事會協商津貼發放具體數額。此外,德國還把“熱假”作為法定的帶薪休假寫進了勞動法。這樣,德國許多大企業的職工,會在夏季集中休假。企業對此不能有任何形式的限制。
法國 天熱不讓老人獨居
近來,歐洲持續高溫,令法國人突然想起了7年前那個炎熱而恐怖的夏天:2003年,持續35攝氏度以上的高溫導致整個歐洲在不到1個月的時間里7萬人喪生,其中法國死亡1.5萬人。
今年,滾滾而來的熱浪到來前,法國提前進入防暑二級警報。衛生部部長巴歇萊夫人鏗鏘有力地表示:“我們堅決不能再發生2003年那樣的事!”
法國《費加羅報》7月10日這樣指出:“法國人應該感謝2003年那個夏天。”法國的高溫防暑體系正是在那之后才建立起來的。西歐地區尤其是法國,過去夏天并不太熱,大部地區最高氣溫很少超過32攝氏度。但近年來,高溫天氣逐漸顯露其兇惡的一面。在法國的高溫防暑體系中,主要關注對象就是老年人和室外工作者:
各社區都建立了高溫辦公室,并設立免費熱線電話,通過電話與社區內所有60歲以上的老年人保持密切聯系,并隨時提供各種防高溫咨詢和幫助。
體系還規定,養老院等老人集中的地方,必須擁有一個安裝空調的空間,以便在高溫時讓老年人集中到那里避暑。
醫院要增加接待中暑者的能力和床位,以便在高溫產生大量患病者時,保證及時的接待與救助。
加強高溫勞工保護制度,氣溫超過30攝氏度時,雇主必須讓室外工作者休息,同時提供水和清涼的飲料。
法國媒體近來不斷強調,鄰里間、親朋中如有老年人的話,要多加關心,加強聯系,不要讓他們在高溫天氣內獨居一室,以免因高溫引發疾病,增加死亡風險。
日本 給墻噴水降溫
記者在日本生活多年,感覺這里的夏季遠比香港或新加坡舒適。究其原因,香港和新加坡有個習慣,夏季喜歡把室內溫度調到15攝氏度。猛一進屋,會感到驟然涼爽,待一會兒,就渾身不舒服了。而日本人使用空調的積極性不高,很多時候甚至不用空調,依然可以讓人感到涼爽。內外溫差不大的環境顯然更讓人覺得舒適。
日本是怎樣做到夏天不熱呢?說起來,就必須提及城市整體規劃。日本在城市建設和改建時,認真考慮了如何避免“熱島效應”,避免高溫問題。
具體說來,日本主要有三大法寶:第一是“樹”。所謂“樹”,就是綠化,這在日本是對付夏季日照的重要手段。日本的森林覆蓋率達83%,在城市住宅區的規劃中,通常在其周圍大量種植闊葉林。夏季,闊葉林茂密的樹葉可以遮擋大部分光照,降低光熱能對房屋的升溫作用。而冬季,落葉后又不會阻擋陽光照射,增加室內光照及溫度。同時,政府建議居民盡量把自家的墻上、屋頂都種上綠色植物,以起到天然隔熱層的作用。
第二是“風”。日本建筑界采取的是加強建筑的立體和平面通風,通過空氣流通降低室內濕度與溫度。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在城市規劃時,日本大型城市公寓周圍規定,必須留下超過建筑基盤面積的空間。而且,建筑物中的公寓大多采取能獲得穿堂風的設計。使用這種設計的公寓,空氣的劇烈流動達到了和空調相似的制冷效果。
第三是“水”。日本是一個水資源豐富的國家,因此,其建筑規劃充分利用了這一優勢。大量公寓樓及住宅建設區被盡量設計在靠近河流的地方,河流產生的水蒸氣吸收了大量熱源,形成相對舒適的環境。有些沒有天然河流的地方,日本城市規劃也會獨辟蹊徑,例如大阪市立圖書館,外墻就設計有循環的噴水裝置,不斷對其墻壁噴水降溫;在露天游泳池周圍,可以蓋幾座公寓,這樣就可以利用游泳池造就的小氣候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