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 /> ">
拆除的舊材料釘上標簽保存。曲鳴飛攝
聶耳故居甬道沿街效果圖。
“聶耳故居的維修,正嚴格按文物部門批復的方案進行。”昆明市副市長陳勇,4月27日實地調研聶耳故居維修現場,正面回應相關媒體和網絡對聶耳故居“遭受破壞性拆除維修”的報道和質疑。他表示,聶耳是昆明走出來的名人,請相信昆明市政府,相信文物保護部門會監督好企業,妥善實施聶耳故居的保護修繕工作,讓國歌曲作者聶耳永遠活在昆明人的記憶里。
陳勇還要求在現場的市文化局副局長李安民,以及聶耳故居維修建設方之江置業公司,在上報政府情況說明的同時,應積極回應媒體和網絡的關注,做好解釋工作,避免以訛傳訛。
之江公司負責人表示,聶耳故居修復后,將無償捐贈給政府,作為聶耳紀念館使用。
維修并非“掄大錘”簡單拆除
4月27日的修繕現場,聶耳故居所處的甬道街東側一整排老舊鋪面,的確已全部拆為平地,聶耳故居所處的原73號、74號位置,用木板圍護起來,其間除新搭的鋼管架子外,包括墻體在內都已全部拆清,還剩下1986年設立的“聶耳故居”石碑依舊。
在聶耳故居前甬道街面上,分類堆放著從聶耳故居拆下來的木頭梁柱和木板、石塊基礎和紅磚塊等房屋的各個部件,其中木頭部件,大部分都已糟朽。
之江公司常務副總沈海虹介紹,這些拆下來的部件,已經編號注冊,將分別清理,按照維修標準,能夠保留的必須保留,不能保留的進行更替。按照省文物局批準的方案,聶耳故居維修方案為“落架維修”,所謂落架維修,尚沒有準確的定義,之江公司之前完成的“錢王票號”(與聶耳故居同處“昆明老街”片區)修繕,即是落架維修的實例,即把原來的大木架作垮架處理,將原來組裝而成的房屋的各個部件分離開,分別注冊編號后,根據部件的損毀情況分別予以保留或更替。
陳勇表示,落架維修,并非像有的媒體說的,工人掄大錘簡單拆除了之,無論拆或者建,都要按文物專家擬定的方案實施。聶耳故居仍將保持原來木石結構的房屋結構。
恢復1943年前“三坊一照壁”式樣
沈海虹介紹,昆明人現在較為熟悉的甬道街兩側聯排一樓一底房子的式樣,其實并不是原來聶耳故居的樣子。因為在1943年,即民國32年,昆明市政府對甬道街進行拓寬改造,兩側的房屋都退后重建。聶耳在甬道街出生時是1912年,聶耳在甬道街生活了8年,直到1920年,之后聶耳搬到了威遠街居住,現在威遠街聶耳故居已不復存在,因此,甬道街是聶耳在昆明的唯一故居,是聶耳的出生地。
在維修聶耳故居時,文物專家們也面臨著一個問題,是保留現在的甬道街73、74號的樣子呢,還是恢復到1943年前聶耳居住時期的房子的樣式呢?
專家們訪問過聶耳侄女聶麗華女士,也訪問過老住戶老居民,請他們回憶1943年前,甬道街聶耳故居的樣子,經過調查訪問,專家們一致敲定了現在的方案,即恢復1943年前,房屋后院中兩個廂房的樣子,形成“三坊一照壁”的式樣,三坊一照壁是清光緒年間,云南民居中大量使用的一種房屋建筑式樣。
而昆明市民現在眼見的甬道街兩側房屋,則只有主體一樓一底單排房屋,并有一些后來隨意搭建的簡易鋪面。
紀念館多增加一個開間
沈海虹介紹,聶耳故居原為73、74號兩個開間,這次修繕,將把75號也作為故居紀念館的一個展示開間,這樣便于紀念館陳列展示。
73號、74號、75號原有的面積為一樓一底,每個開間的占地面積為3米×3米,其間有把小樓梯,三個開間的房屋共有建筑面積約36平方米,按照修繕方案,“三坊一照壁”共有141平方米。同時,甬道街將從9米拓寬為18米,聶耳故居所處的73、74號,其原來式樣中后院的廂房和照壁將向后延伸,留出足夠的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