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2009年城市之關鍵詞 徜徉城市綠色記憶
admin
2010-01-05
來源:景觀中國網
年終歲末,人們都習慣于盤點一年來發生的大事、喜事以及那些令人難忘的事兒。我們認為,盤點過去并不僅僅是為了回憶,而是要賦予其更多的期待,讓明天的生活更加精彩。因此,我們將2009盤點的注腳放在城市發展關鍵詞的回顧上,我們希望這些關鍵詞為讀者打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一扇窗,透過這扇窗,人們能清晰地看到城市發展的步伐、發生的變化以及未來發展的方向。
年終歲末,人們都習慣于盤點一年來發生的大事、喜事以及那些令人難忘的事兒。我們認為,盤點過去并不僅僅是為了回憶,而是要賦予其更多的期待,讓明天的生活更加精彩。因此,我們將2009盤點的注腳放在城市發展關鍵詞的回顧上,我們希望這些關鍵詞為讀者打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一扇窗,透過這扇窗,人們能清晰地看到城市發展的步伐、發生的變化以及未來發展的方向。
▲關鍵詞一:低碳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召開,讓“低碳”、“低碳生活”、“低碳經濟”等成為時下最熱門的詞匯。在2009年,許多城市更是將“低碳”作為自己的發展目標,低碳城市已經成為這些城市繼環保模范城、綠色城市、生態城市、宜居城市等之后,打造城市形象的新途徑。
以2008年上海市和保定市被世界自然基金會確定為低碳城市發展項目試點為標志,我國正式啟動低碳城市創建。短短的時間內,吉林、南昌、深圳、貴陽、杭州、廈門、廣元等市緊跟低碳城市建設的步伐,相繼展開有關項目的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些城市中,四川省廣元市不僅在災后重建城市中率先提出建設低碳城市,而且把推動低碳重建、建設低碳城市作為恢復發展的路徑,扎扎實實地開展工作。目前,從市委、市政府的執政決策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都很好地融入了低碳理念。廣元市的低碳實踐獲得了專家的認可和稱贊。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這些城市亮出發展低碳城市的旗幟,“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成為他們發展的新方向,這說明發展低碳經濟正逐漸成為各級決策者們的共識。未來屬于那些有準備的人,如果這些城市沿著這條道路不斷探索下去,相信他們不僅將從低碳城市建設中受益,也將贏得更多的發展機遇。
▲關鍵詞二:轉型
煤炭、鋼鐵、石油等支柱產業曾促進了我國很多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但是產業結構單一的發展模式也在短短幾十年內讓40多個資源枯竭城市陷入發展危機。2009年,為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國務院發布了第二批32個資源枯竭城市名單。中央財政將給予包括2008年確定的12個資源枯竭城市在內的共44個城市財力性轉移支付資金支持。
近年來,國家對資源型城市轉型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有了國家政策和資金的支持,一些資源型城市的轉型步伐也日益加快,并在轉型過程中,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轉型路徑,逐漸形成了經濟、社會、生態多贏的局面。
這樣的城市如安徽省淮北市,它是國務院確定的第二批資源枯竭城市,淮北市委、市政府對礦區生態環境恢復與建設工作高度重視,探索出具有淮北特色的5種塌陷區復墾模式,通過復墾整理,新增耕地,解決了5萬多名失地農民生產生活問題,給失地農民重新找回了鐵飯碗;又如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提出要舉全市之力打造塞上山水園林城市,不讓“煤都”變“廢都”。以發展循環經濟為突破口,石嘴山市“三廢”利用產值突破兩億元,連續4年在自治區名列前茅。
在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尚未消除的大背景下,資源型城市如何轉危為機,借助國家推出利好政策的大好時機,進一步加大轉型力度?可以說,2009年,許多城市在推進轉型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實踐。
▲關鍵詞三:生態城
在一片鹽堿荒灘地上,如何建設一座具有環保、節能樣板意義的生態城市?如果2008年中新天津生態城給人的印象還比較模糊的話,那么,2009年,進入全面開發建設階段的中新天津生態城無疑讓人眼前一亮。
作為世界上首個國家間合作建設的生態城市,中新天津生態城是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繼蘇州工業園之后確定的又一重大合作項目。2009年對于中新天津生態城來說,是個忙碌的年頭:
——生態城的各項工作陸續啟動,以中新天津生態城投資開發有限公司正式掛牌運營為標志,生態城進入了全面開發建設的重要階段;——圍繞新型產業發展、環境綜合治理,基礎設施及生態住宅建設3個方面的工作重點,中新天津生態城全力推進了30項重點工程建設。目前,累計入駐企業達到85家,注冊資金近90億元,累計完成投資70億元。
未來20年~30年間,約有2億~3億的農村人口將向城市轉移,未來城市和諧發展將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針對愈來愈嚴重的人口多、綠地少、交通擁擠、資源浪費多、環境污染重、經濟發展成本上升等城市發展難題,中新天津生態城要力爭通過建設一個城市樣板,來解決未來城市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它的建設之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許10年、15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但是它的建設讓人們看到了一種希望:通過技術創新以及一系列節能環保理念的充分運用,一個人與人和諧共存、人與經濟活動和諧共存、人與環境和諧共存的城市是可以實現的。對此,人們拭目以待。
▲關鍵詞四:環評
經過60年的發展,我國城鎮化水平明顯提高。截至2008年底,我國城鎮化水平已經達到45.68%,比解放初期提高了35個百分點。在中國現有的發展階段,高速城鎮化仍是不可避免的發展 趨勢。在這樣的形勢下,我們如何合理配置資源,在有限的環境容量下既保持高增長態勢又實現可持續發展?近年來,開展城市規劃過程中的戰略環評,有助于城市在快速工業化、城市化的過程中規避環境風險,成為一些城市決策者的共識。
受云南省大理市政府委托,云南省建設項目環境審核受理中心經云南省環境保護廳授權,開展大理市城市發展的戰略環評研究工作。專家們歷時兩年多的研究與探索,總結出了很多寶貴經驗。2009年,本報記者通過多方采訪專家,將大理市開展戰略環評的經驗進行了系統總結和歸納。這些經驗不僅對于大理市有指導作用,對于其他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來說也同樣具有借鑒作用。
在我國600多個城市中,
盡管目前開展城市規劃環評的還僅是鳳毛麟角,但透過這些城市,我們依然能清晰地感受到這樣一種信號:環境影響評價已經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未來,環境因素將被越來越多地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決策中。
▲關鍵詞五:歷史文化遺跡保護
歷史文化遺產是構成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歷史底蘊、文化品位與形象魅力的依托與基礎所在。但是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的環境面貌日新月異,而那些曾經見證了城市發展歷史的文化遺產卻漸漸地在城市建設的浪潮中消失了身影。它們是不可再生的,一旦失去將無法恢復,只能空留遺憾。
2009年,無論是梁思成林徽因故居(以下簡稱梁林故居)陷入拆與不拆的風波,還是石家莊百年四合樓院陷入遷移還是保留的爭論,無不顯示出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已引起越來越多人士的關注。這些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并不僅僅是為了現在的我們,更是為了給后人留下一份寶貴的城市記憶。所幸,它們是幸運的,被保留了下來。
然而,類似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問題還有很多。歷史遺存保護和城市建設發展之間的矛盾如何協調解決?目前,我國很多城市都面臨著這樣的問題——以怎樣的方式延續歷史遺留下來的這些文化?這亟待引起高度重視。
令人欣慰的是,一些地方政府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將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納入城市建設的重中之重。如四川省成都市在2009年正式啟動對歷史文化名鎮第三階段的保護與利用。在今后的舊城改造中,這些古鎮將更加注重“原汁原味”,并最大限度地還原歷史;河北省各地在開展“城鎮面貌大變樣”行動中,不僅重視保護那些記載著歷史印記的文化遺產,還將其作為提升城市競爭力和知名度的重要途徑。一些“舊城”被改建后,重新煥發生機,成為城市發展的新名片。
我們期待2010年,能有更多的“梁林故居”被保護,能有更多的城市記憶被保留。
▲關鍵詞六:世博
即將于2010年召開的上海世博會,環保成為一大亮點。上海市通過在空氣質量、交通、能源、固體廢物、水、綠化和保護區、氣候碳中和、世博園區概況和公眾參與等九大領域的努力,不僅將惠及來世博參觀的眾多游客, 向世界展示一個嶄新的國際化大都市形象,像2008年北京奧運會一樣,世博會還將為上海市民留下一份寶貴的綠色遺產。
處于籌備階段的世博會,在2009年極大地帶動了上海市城市建設的步伐,其倡導的綠色環保理念也帶動了全國眾多城市積極行動起來,改善城市面貌,推動城市建設。自2009年4月起,世博省區市專題論壇已陸續在全國范圍內舉行。這些論壇的召開,大大開拓了人們的視野,加速了各城市間的交流。“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已經響徹大江南北。
世博為城市帶來先進的發展理念的同時,也為城市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以上海市周邊城市為例,圍繞世博會,上海市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新一輪的基礎設施升級和擴容,為實現與上海市發展的無縫對接,一些城市加大投入,加快了城市建設的步伐;一些城市則借力世博,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旅游業,提升了知名度和競爭力,促進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中國正處于城鎮化快速發展的時期,各種各樣的問題也隨之而來。透過世博,人們或許能夠找到一把開啟城市和諧發展的鑰匙。
▲關鍵詞七:“兩型社會”
2007年底,國務院批準湖北武漢城市圈和湖南長株潭進行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以下簡稱“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成為繼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成渝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之后的第四個“新特 區”。經過兩年的探索,武漢城市圈和湖南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漸入佳境,在2009年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和階段性成果。
從最初的摸著石頭過河,到如今的按部就班、井然有序地開展工作,長株潭“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取得了積極成效:以交通為突破口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以“兩型”產業為主的新型工業化快速推進;以湘江治理為重點的環境整治扎實推進。
取得實質進展的還有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以2009年3月環境保護部與湖北省簽署《共同推進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合作協議書》為標志,武漢城市圈環境保護改革試驗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2009年4月,本報記者曾探訪武漢城市圈,調研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情況。諸多實踐表明,無論是在全國率先實行綠色電力調度機制,還是在全國首個啟動省級排污權交易平臺,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都令人刮目相看。
2009年,蹣跚起步的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開了個好頭,但未來的路依然漫長,“兩型社會”建設任重道遠。
▲關鍵詞八:城市群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經濟活動和人口流動以更大的規模,更快的速度向城市聚集,城市空間形態開始由單體型城市向組合型城市形態轉型。目前,我國已有十幾個地方提出“城市群發展模式”的要求。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都市圈的經驗已經 證明,城市群對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未來發展有現實意義。城市群健康發展,是國家區域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
審視2009年城市的發展,我們發現,以城市群的模式尋求區域經濟獲得新一輪發展的態勢呈上升趨勢。且不說,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一體化,單從遼寧省的發展來看,目前遼寧中部城市群已經引起廣泛關注。遼寧中部城市群聯手發展,其作用在2009年已得到彰顯,其中受益最深的當屬房地產業。目前,遼寧中部城市群所屬城市正著手打造生態市城市群,以進一步整合資源,發揮區域優勢,謀取經濟與環保的共贏。
就在前不久,國務院批復的《中國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規劃綱要》正式對外發布,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國務院2009年共批復了7個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區域發展規劃,獲批數量是前4年的總和。
對此,有關人士認為,目前,我國新的區域經濟版圖逐漸成型,將包括以下經濟區域:長三角、珠三角、北部灣、環渤海、海峽西岸、東北三省、中部和西部。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那種單打獨斗的城市發展模式已不能適應競爭和發展的需要,未來城市的競爭將是區域的競爭,而區域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其一體化程度的高低。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