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鐵延展城市藝術新空間
admin
2009-11-30
來源:景觀中國網
穿紅衣的時尚女郎、直立枝頭的小鳥、清新撲面的怡人風景……29幅油畫印刷品如今正“分乘”4號線地鐵的兩列列車,每天在這個流動的空間里與上上下下的四方乘客“偶遇”。季大純、洪浩昌等6位畫家參與的這一公益項目叫 “車廂美術館”,上月底由京港地鐵和北京二月書坊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共同策劃實施。主辦方將這些作品輪流懸掛在不同列車的車廂內,以45天為一個周期進行更換。
穿紅衣的時尚女郎、直立枝頭的小鳥、清新撲面的怡人風景……29幅油畫印刷品如今正“分乘”4號線地鐵的兩列列車,每天在這個流動的空間里與上上下下的四方乘客“偶遇”。季大純、洪浩昌等6位畫家參與的這一公益項目叫 “車廂美術館”,由京港地鐵和北京二月書坊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共同策劃實施。主辦方將這些作品輪流懸掛在不同列車的車廂內,以45天為一個周期進行更換。
據介紹,4號線每天共有40列列車投入運營,日均客流量52.8萬人。如此算來,每天約有兩萬余人有機會與這些藝術品碰面。
地鐵藝術裝飾漸多
隨著地鐵5號線、10號線、奧運支線、機場快軌和4號線的運營,地鐵這一藝術新空間逐漸成型,5號線的書法雕刻、東四站的棋盤地面、10號線的燈光設計,都獨具風格。
最新通車的地鐵4號線更希望以獨特的文化氛圍取勝。4號線在8個重點站設置了裝飾性藝術壁畫,這些壁畫以“記憶歷史文脈,彰顯城市文化,突出地域標志”為設計理念。西單站上下行電梯頂部懸掛的《老北京》浮雕,中幡、跑竹馬、太平鼓等北京“絕活”活靈活現;國家圖書館站的巨大浮雕,展示出國圖《永樂大典》《四庫全書》《趙城金藏》《敦煌遺書》四大鎮館之寶;圓明園站浮雕以西洋樓殘柱為背景。在地鐵4號線北京南站以及國家圖書館站等地,雕塑作品還首次現身地鐵,雕塑家申紅飄的雕塑《黑駿馬》《甘草黃》《云青馬》這些胖乎乎又充滿力量的“小人”,讓人聯想起草原上健壯的勇士。
在專家看來,飛機場、地鐵等人流密集的地方,是向大眾進行藝術展示的重要場所。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院長王敏說:“這是公共藝術走出美術館、博物館,深入大眾很好的途徑。”畫家洪浩昌說,地鐵具有廣告宣傳的最佳空間和最佳時段,如今能把有限的空間和時間讓給公共文化,已經很不容易了。“在地鐵那樣嘈雜的環境下,有藝術品真是太好了。那些帶著體溫、心跳、情感的東西,讓每個發現它的人覺得親切。”
地鐵藝術仍缺“人性化”
盡管設計者、創作者、策劃者煞費苦心,但記者在現場發現,這些壁畫、浮雕前鮮有乘客駐足觀看。而雕塑家申紅飄的雕塑由于大多位于一些不起眼的位置,而且體量不大,不是特意尋找甚至難以被發現。在北京南站,記者詢問過一些乘客,他們不知道站內藝術品安放的具體位置,甚至根本不知道站內有藝術品。
地鐵藝術為什么經過精心設計,依然受到冷落?
山東建筑大學藝術學院教師侯寧說,北京在新一輪的地鐵建設中,雖然對公共藝術的設置從形式上和內容上已經有了很大的突破,但仍缺少從乘客的角度來研究藝術品擺放的經驗。同時,在地面設計、柱面設計、天花設計等多種藝術形式的拓展上尚有不足。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魏小明認為,莫斯科地鐵以壁畫享譽世界,但那畢竟是半個世紀以前的頂峰之作,單純以壁畫、浮雕裝飾是否適合當今社會也值得探討。“我們完全可以用新的角度來打造公共藝術。比如地鐵站地面可以有非常漂亮的畫面,鮮亮動感的多媒體畫面同樣可以運用到公共場合中。”侯寧則認為,地鐵藝術還應該注意到年輕乘客居多的特點,滿足年輕人審美需求,探索新材料新形式的運用,比如可以適當擺放一些裝置藝術等,更可以利用乘客等車的空隙,見縫插針地展示一些藝術品。
公共設施應提供藝術氛圍
北京地鐵藝術需尋求全新突破已成專家共識,但在此過程中,也并不意味著地鐵藝術品多多益善。王敏認為,地鐵是北京的一個臉面,在這里出現的任何東西都應該仔細斟酌,無論是廣告、公共信息,還是藝術品,都應真正體現北京風貌。“地鐵藝術其實有些受限制——人多、擁擠、嘈雜,在藝術品的設置、擺放上,一定要非常慎重。”二月書坊藝術總監懷一也認為:“在地鐵里,一定空間留給廣告是必然的,地鐵到處都是藝術品肯定不現實,如果擺的東西多了,往往就沒感覺了。意外看到它們,不也是一種驚喜嗎?”
與地鐵相比,機場由于空間大、乘客等候時間長,發展公共藝術的余地要更大。王敏建議,畫廊可以辦進機場,而在機場候機廳等處也可以嘗試舉辦一些專題展覽。
專家認為,公共藝術要想尋求全新的突破,相關部門的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持也是必需的。魏小明說,如今國內大型建設項目,往往追求的是材料優質,疏散合理,使用便捷,外觀氣派亮堂,至于說是否有藝術環境布置往往就不在考慮范圍了。這些年,他在人大、政協、財政部的提案中,多次提出了公共建設項目總預算中應有1%作為公共藝術的建設費用,但現在看來還很難做到。魏小明認為:“納稅人除了享受公共設施的實用功能外,還應享受到愉悅的藝術氛圍。”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