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市 世界城市品牌新坐標
admin
2009-09-09
來源:景觀中國網
“低碳城市”當前已成為國際大都市的共同追求,世界各國尤其是英、美等西方國家,在建設生態城市方面已經邁出了領先的一步。本刊特推出“建設低碳城市實踐”系列,介紹世界各國推行“低碳城市”的一些針對性舉措及案例。
英國貝丁頓生態村的民居建筑
用綠色光源點亮城市:“城市、居民、燈光”一等獎獲得者——韓國首爾
“低碳城市”當前已成為國際大都市的共同追求,世界各國尤其是英、美等西方國家,在建設生態城市方面已經邁出了領先的一步。本刊特推出“建設低碳城市實踐”系列,介紹世界各國推行“低碳城市”的一些針對性舉措及案例。作為世界自然基金會授予的首批低碳城市發展項目試點城市,上海若能借助世博契機,借鑒其他城市的經驗,將有助于加快城市低碳化的步伐。
低碳城市目前已成為世界各地的共同追求,很多國際大都市以建設發展低碳城市為榮。自從英國在2003年發表的藍皮書中首先提出了“低碳經濟”的概念后,又陸續衍生出了“低碳建筑”、“低碳城市”等新概念。丹麥、美國等國家也都提出建設“低碳城市”的口號。以下分別簡要介紹有關國家的低碳生態城市建設和城市低碳化的舉措。
綠色建筑:推行城市低碳化的途徑
據統計,建1平方米的房子,將向大氣中排放574千克二氧化碳,建筑成為溫室效應的第一幫手。英國建筑和家庭的能耗占能源使用總量的30%。推行節能住宅,是歐美國家當前推行城市低碳化的一大熱點。
為降低新建筑物能耗,2007年4月英國政府頒布了“可持續住宅標準”,對住宅建設和設計提出了可持續的節能環保新規范。在具體操作層面,政府宣布對所有房屋節能程度進行“綠色評級分”,從最優到最差設A級至G級7個級別,并頒發相應的節能等級證書。被評為F級或G級住房的購買者,可由政府設立的“綠色住家服務中心”幫助采取改進能源效率措施,這類服務或免費或有優惠。
美國環保局也對有利于節能的建筑材料授予“能源之星”標志。美國采購法規定政府必須采購“能源之星”認證產品。“能源之星”間接地成為政府強制性行為,是國外產品進入美國市場的技術壁壘。
德國的《能源節約法》規定,消費者購買或租賃房屋時,建筑商必須出示一份“能耗證明”,告訴消費者該住宅每年的能耗。新法規還鼓勵企業和個人對老建筑進行節能改造,并實行強制報廢措施。
[NextPage]
綠色交通:英國生態村的成功典范
溫室氣體的另一大來源來自交通。在英國,交通對能源的消耗占到整體能源消耗量的30%,但在這個溫室氣體排放大國,卻出現了世界第一個生態環保村——“貝丁頓生態村”(BedZED)。
為降低交通的碳排放量,生態村實行了一項“綠色交通計劃”,旨在提倡步行、騎車和使用公共交通,減少對私家車的依賴,這使得該村私家車行駛里程數比當地平均水平低了50%。該計劃的內容主要有:首先,減少居民出行需要。聯合開發住宅和辦公空間,使居民可以從家中徒步前往工作場所,從而減少社區內的交通流量。其次,推行公共交通。生態村附近有良好的公共交通網絡,從生態村步行到公交車站或火車站均不超過10分鐘。最后,提倡合用或租賃汽車。生態村成立了倫敦第一家汽車俱樂部,鼓勵居民租車外出,并提倡居民合乘一輛私家車上班。
綠色照明:競賽方式推進減排進程
要實現“低碳城市”,最有效途徑之一就是使用“綠色城市照明”。德國在這方面邁出了積極的一步。2008年,德國環保局提出新綠色照明競賽計劃。德國各聯邦州大小城市均可以參與,提出針對節能環保的城市燈光改造計劃案,最終由德國環保局從中選出最佳方案并出資助其實現。
這個最佳方案還將由德國環保局向全國推廣實施,最終實現全德國范圍內老舊城市照明系統的逐步綠色更新,大幅度減輕城市照明對氣候環境的破壞,為實現“低碳城市”邁出一大步。
事實上,以競賽方式推動城市照明的綠色進程,并不是德國環保局的獨創。早在2003年,飛利浦公司就面向全球建立了名為“城市、居民、燈光”(City,People,Light,簡稱CPL)的國際獎項,意在利用先進的LED綠色光源點亮城市。截至2008年,受益于該獎項的城市已遍布全球,其中包括首爾、海因斯貝格、維也納等城市。
綠色能源:丹麥太陽風社區的嘗試
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根本,還在于增加綠色能源的利用。當世界各國政府正在傾力應對油源不足與地球暖化的危機時,一股興建“生態城”潮流已經興起,丹麥的低碳社區就是最早建設的生態社區之一。
丹麥的Beder太陽風社區是由居民自發組織起來建設的公共住宅社區,竣工于1980年,共有30戶。該社區最大的特點就是公共住宅的設計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公共住宅是指為節約資源而建立的共用健身房、辦公區、車間、洗衣房和咖啡廳等設施。該社區以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作為主要能源。社區內約有600平米的太陽板,這些太陽板主要設置在公共用屋和住宅上。公共用屋的地下有兩個容量為75立方的聚熱箱,被加熱的液體通過地下管道進入取熱箱,然后熱量再以熱水和輻射熱的形式通過地下管道進入居民住宅。
太陽能滿足了該社區30%的能量需求。居民還在離社區2公里左右的山坡上設置了22米高的風塔以獲取風能。風能占該社區能量總消耗的10%左右。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