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規劃思路 生態理念先行
admin
2009-08-31
來源:景觀中國網
日前由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及香港規劃師學會聯合舉辦的“共建低碳都市”國際研討會在香港舉行,250余位來自內地、香港、澳門、臺灣以及海外的規劃師參加會議,討論中國城市化發展迅猛的情況下,怎樣從技術、社會、經濟、人文、城市規劃法規、投資策略等方面推進生態城市和可持續發展。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香港政務司司長唐英年、澳門運輸工務司司長劉仕堯、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秘書長石楠、香港規劃師學會會長凌嘉勤、澳門城市規劃學會會長崔世平等出席研討會。
日前由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及香港規劃師學會聯合舉辦的“共建低碳都市”國際研討會在香港舉行,250余位來自內地、香港、澳門、臺灣以及海外的規劃師參加會議,討論中國城市化發展迅猛的情況下,怎樣從技術、社會、經濟、人文、城市規劃法規、投資策略等方面推進生態城市和可持續發展。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香港政務司司長唐英年、澳門運輸工務司司長劉仕堯、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秘書長石楠、香港規劃師學會會長凌嘉勤、澳門城市規劃學會會長崔世平等出席研討會。
仇保興提出低碳城市原則
仇保興在會上進行《中國城鎮化發展與低碳生態城規劃建設的探索與實踐》的演講,他指出,中國內地城市化發展迅速,轉變思路尤為重要,要從傳統的擴張模式,轉向低碳能源技術、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和低碳社會消費模式。特別強調在目前尚未形成完全依賴小汽車出行之時,大力提倡和發展符合低碳原則的公共交通體系。關于生態城市目標(評價)體系、規劃要點、規劃實施戰略,他也談了自己的觀點:首先生態城市目標(評價)體系應貫徹“三可”的原則。一是目標具有可約束性,即用這個目標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來共同參與;二是目標可分解,必須把城市的總體目標分解到社區,社區分解到家庭,從城市分解到行業,行業再分解到企業,不能僅停留在政府層面;三是可實踐性,要運用三種不同類型的技術,包括展望未來的高新技術、現在就可使用的適用技術、可以普及的大眾技術,城市生態建設要重視適用技術和大眾技術的應用。其次,生態城市規劃要點應從綠色交通、土地的混合利用、綠色基礎設施建設、水資源利用、防洪風險管理、城市設計等方面入手,改變傳統規劃思路,合理確定相關控制指標,保障生態城市規劃的先進性和可操作性。三是生態城市規劃實施要求城市領導與規劃人員將可持續發展的含義擴展到資源、能源、社會進步、自然景觀、產業、城市文脈、二氧化碳減排等方面。從法規體系、領導人意識、研究機構、交流學習機制、市民參與運動、綠色產業經濟形態、城市資源保護、垃圾分選、交通規劃政策、綠色設施、能源革新規劃等方面保障生態城市規劃的實施。城市規劃建設的管理和參與者,都是生態文明的傳導者,應該反思對環境和公眾的責任認識。要注重生態倫理觀,考慮城市規劃建設是否會對地球環境帶來不利影響,是否會增加二氧化碳排放,是否會影響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當前應加強我國低碳發展模式的實踐和倡導。
合理使用土地是關鍵
與會專家針對當前我國部分城市片面追求大草坪、大廣場建設,盲目大面積更換城市樹種,大量移栽大樹、古樹,盲目填河、填溝、填湖,城市河流、湖泊、溝渠、沼澤地、自然濕地面臨高強度開發建設等現象提出了批評。強調城市生態規劃建設應加強本土化、鄉土化的物種保護和利用。
城市生態環境問題的產生原因多種多樣,但不合理的土地使用是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之一,造成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規劃建設存在一些根本性的理論與實踐問題沒有解決。城市生態規劃建設必須對城市形態與城市生態環境質量的關系模式和機理、城市生態規劃技術、城市衛生環境與災害環境的規劃對策、城市生態技術的綜合集成應用、現行標準與規范的生態反思等方面進行系統研究,并將研究成果應用于生態規劃建設的實踐。
加強法制化和規范化
在中國,生態城市規劃的實施遇到多方面挑戰。一是必須認識到城市不僅是空間,城市規劃的方案編制和管理實施一部分是有關規模、空間,屬于有形的部分;另一部分是關于流程、能源的使用轉換,屬于無形的流程必須要引導空間規劃。二是要采用新規劃方法和工具,用比較科學、透明的工具,量化的指標評價不同的方案;三是要從最基本的綠色建筑概念提升到綠色建筑的標準,再到節能減排,明確節能城市和國家能源消耗指標的關系,二氧化碳排放和國家政策的聯系;四是必須把宏觀的指標在相關法規、控規中進行落實,通過市場化和政府相關政策保障實施。
專家們認為,城市生態規劃深入研究主要應注重三個方面,一是要專業化,城市生態無所不在,可以從研究的角度、實施的角度分領域,從資源利用、綠化建設、交通方式、產業結構、節能減排、清潔能源、環境保護等方面進行專業化研究;二是要規范化,城市生態規劃不納入法定規劃就沒有實施依據,城市生態規劃編制應逐步進行規范,所以城市生態規劃相關規范的研究應特別重視,包括規劃編制方法、技術規范和管理規范等;三是大眾化,城市生態有專業性也有社會性,社會性就是大眾化,需要通過深入研究,并加強宣傳、教育,改變規劃編制和管理人員及居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使城市生態規劃建設的相關理念深入大眾。
(城市生態規劃與建設學術委員會秘書處供稿)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