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柏林墻遺址的創(chuàng)意維護方案
admin
2009-07-14
來源:景觀中國網(wǎng)
當3.6米高的柏林墻將柏林分為東西二城時,那段地帶便成為了空曠的“無人區(qū)”。自冷戰(zhàn)結束, 柏林墻曾矗立過的地方仍是一片荒蕪。如今, 在荷蘭景觀設計師Joyce van den Berg的打造下, 這片歷史遺跡有望成為集景觀花園和體育娛樂為一體的綜合休閑區(qū)。
當3.6米高的柏林墻將柏林分為東西二城時,那段地帶便成為了空曠的“無人區(qū)”。自冷戰(zhàn)結束, 柏林墻曾矗立過的地方仍是一片荒蕪。如今, 在荷蘭景觀設計師Joyce van den Berg的打造下, 這片歷史遺跡有望成為集景觀花園和體育娛樂為一體的綜合休閑區(qū)。
二十多年前, 在緊張的政治局勢下, 柏林墻周遭的砂石也浸染上濃重的軍事意味。那時, 邊防兵把砂石鋪勻, 以期從腳印中監(jiān)測從東德越墻逃往西德的人們。在Joyce van den Berg的設計中, 柏林墻遺址附近的砂石也被大盡其用. 只是其用途與二十多年前南轅北轍。
Joyce van den Berg是主題為 “曙光揮灑無人區(qū)”展覽的設計者和負責人。 該展覽于7月10日至8月底在德國建筑中心展出, 旨在激發(fā)人們對于柏林墻遺址維護和改造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柏林墻總長155公里,它將西柏林嚴密地包圍起來,其中43.1公里用于隔離東柏林和西柏林,其余的111.9公里用于隔離西柏林與東德的其它領土。192條原本暢通的街道被柏林墻一分為二,只留下屈指可數(shù)的幾個“邊檢站”,作為西柏林補給運輸?shù)摹翱诎丁薄0亓謮ψ顗延^地段有兩處處:最嚴密的一處在波茨坦廣場,這里有兩道墻,兩墻之間有一大片開闊地,地上重重疊疊地擺著防坦克用的白色三角鐵架。另一處是勃蘭登堡門一帶,整個門在東柏林界內,往西走幾步就是柏林墻外墻,墻外北面是原德意志帝國的國會大廈。
Joyce van den Berg十年前在柏林求學時即萌發(fā)了將這片”創(chuàng)傷地帶”改造為休旅勝地的想法。她的改造方案在保護歷史遺跡的同時, 優(yōu)化其景觀, 并將其提升為可供自行車愛好者,徒步旅行者等各項運動愛好者的綜合休閑區(qū)。
她設計將柏林墻周遭荒蕪的沙丘規(guī)則排列, 使其成為適合植物扎根生長的地形. 墻的一側原有302個瞭望塔,如今有5座塔被保留了下來. Joyce在仔細考察過柏林墻附近的地形地貌以及遺跡特征后, 決定將這5座瞭望塔改造為小型幽秘花園.瞭望塔可遮蔽風雨,適合珍稀植物的生長.
該展覽充分體現(xiàn)了Joyce的改造理念.游客可報名參加兩輪自行車環(huán)繞游,其中一輪是由Joyce親自做導游,為游客悉心介紹該方案的獨到之處. 德國建筑中心(DAZ)評論道, “柏林墻遺址凝集了太多傷痛的回憶. Joyce此舉具有正面積極的意義.”
Joyce的設計中唯一可預見的問題是土地所有權的爭端。柏林墻遺址大部分面積隸屬德國政府,但少部分已成為私有土地。關于該問題的解決方法,大可借鑒荷蘭的做法,即對歷史遺跡擁有產(chǎn)權的個人,通常都會成為歷史文化遺產(chǎn)基金會的成員,充分配合政府,保護文化遺址。
盡管該計劃尚處于紙上談兵的階段,但Joyce卻成竹在胸,認為這種積極保護并改造歷史遺址的景觀設計在不久的將來會被提上日程。 Joyce說, “我意在拋磚引玉, 啟發(fā)大家對不僅僅是柏林,而是整個歐洲的歷史遺址進行創(chuàng)造升級型的維護。”
發(fā)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