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生態民居援建項目”啟動
admin
2009-03-02
來源:景觀中國網
由中國新聞社、《中國新聞周刊》主辦的“新聞中國”災后重建主題論壇27日在京舉行。論壇上,北京市紅十字基金會啟動了“5.12生態民居援建項目”。
由中國新聞社、《中國新聞周刊》主辦的“新聞中國”災后重建主題論壇27日在京舉行。論壇上,北京市紅十字基金會啟動了“5.12生態民居援建項目”。
此次論壇由中國新聞社總編助理、《中國新聞周刊》副社長劉小青主持,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慈善事業促進司副司長王素英、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朱子瑜、北京紅十字基金會理事長孫碩鵬、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筑師鄭實、臺灣資深建筑師謝英俊、中國紅十字基金會項目合作部部長楊文等共同參與了論壇討論。
災區重建之路漫漫,預計耗時8年,至少3億平米住房要重建,相當于建幾個新城,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長期工作。王素英副司長在論壇上倡議,社會慈善機構曾經為抗震救災作出了巨大貢獻,現在災后重建,需要讓公益組織慈善力量發揮更大作用,不但要提供資金,還可以加強技術指導和專業支持方面的力度,實現科學重建。
北京市紅十字基金會理事長孫碩鵬在論壇上探討了如何堅持尊重科學、尊重自然,充分考慮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實現綠色環保與生態和諧。他還介紹了即將啟動的“5.12生態民居援建項目”。
災后重建,規劃先行,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北川新縣城災后重建總體規劃項目負責人朱子瑜介紹了新規劃的北川縣城。他認為當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涌向災區時,重建的規劃指導不可或缺。以臨時住宅為過渡,進行新城選址和整體規劃重建,迥異的地理環境,相應需要多樣的的建設方式和建筑樣式,要從自然風險方面考慮,也要充分利用當地資源。
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筑師鄭實特別關注新建筑的科學設計與質量安全。地震讓人們重新審視建筑和生活的關系,對于與生命安全息息相關的建筑,人們首要期待的是提高建筑安全質量要求,其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是需要探討的重要課題。
目前,多數災區農民缺乏農房建筑的抗震知識技能,當地技術人員也嚴重不足。對此,臺灣生態建筑專家謝英俊呼吁未來的援建模式要從常規資金援助向技術和整體解決方案援助升級,提倡建設新型、科技型、永固的綠色建筑。
參加論壇的社會公益機構負責人表示建筑界專業機構的加入對于科學重建作用重大。中國紅十字基金會項目合作部部長楊文介紹了災后重建項目的實施辦法,中國紅十字基金會探索首次以公益項目公開招標的方式,探索與其他民間公益組織和專業公益服務機構的合作模式,共同實施災后重建項目。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