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三峽明珠塔的倒掉
admin
2009-01-07
來源:景觀中國網
1月5日,隨著一聲巨響和一陣地動山搖的震動,昔日設計總投資3500余萬元、有萬州形象工程之稱的“三峽明珠觀光塔”,轟然“謝幕”。據相關資料顯示,“三峽明珠觀光塔”由萬州區龍寶管委會投資建設,于2004年3月開工建設后,于2005年4月17日被突然叫停,整個前期工程耗資1000萬余元(據1月6日《重慶時報》報道)。
1月5日,隨著一聲巨響和一陣地動山搖的震動,昔日設計總投資3500余萬元、有萬州形象工程之稱的“三峽明珠觀光塔”,轟然“謝幕”。據相關資料顯示,“三峽明珠觀光塔”由萬州區龍寶管委會投資建設,于2004年3月開工建設后,于2005年4月17日被突然叫停,整個前期工程耗資1000萬余元(據1月6日《重慶時報》報道)。
“三峽明珠觀光塔”為什么要拆掉?萬州區宣傳部負責人表示,拆除主要是因為規劃調整,同時,由于萬州區在2005年4月進行了行政體制調整,將龍寶等三個開發區管委會撤銷,因此工程投資主體變得不明晰,只好停工。“至少還要2000萬才能建好,這么大一筆錢,還不如投資更實際的民生項目。”區里經過研究后,最終決定拆除。
一個“爛尾”長達三四年的“形象”工程倒掉了,納稅人上千萬的血汗錢在長江邊上打了水漂,曾經夢幻般的藍圖瞬間變成一片廢墟……想像著“倒掉”時的悲壯,回想起“上馬”時的豪邁,不禁讓人唏噓——區政府調整一下規劃,納稅人的千萬元血汗錢就灰飛煙滅了。對此,我們要追問的是,當初是誰決定修建這顆“明珠”的?難道也只是“區里的研究決定”?誰是這場悲劇的“罪魁禍首”?誰該為這千萬元的損失“贖罪”?
追溯“三峽明珠觀光塔”的前世今生,我們會發現,無論是原先的立項上馬,還是后來的“決定拆除”,自始至終都沒有“民意”的參與,都沒有進行過“公共決策”,而只是一幫子官員隨心所欲的“研究決定”,這正是一些地方政府公共決策的“命門”所在,也是當下中國各類“形象工程”屢禁不止的根源。
這讓我想起幾天前與一位企業家的交流,這位企業家說,作為商人他很是尷尬,他要掙錢,就必須去找項目,就必須去“公”政府部門的“關”。事實上,他很害怕與政府官員打交道,一來,他怕政府官員的“貪”;二來,他更怕政府政策的“不穩定”。“開門招商,關門打狗”的悲劇讓作為商人的他噤若寒蟬。
在我看來,這種“尷尬”事實上隱喻著政府官員短期政績與投資人長期利益的沖突與博弈。作為政府官員,他的任職有期限,如果要想平步青云,就必須在任期內干出一點政績來。而作為投資人,他追求的是一種長期的穩定的投資回報,而這種投資回報在某一任官員的任期內往往無法實現。一旦新官上任,原先的政策說變就變,在強大的公權面前,投資人往往成了待宰的羔羊。在這個問題上,“三峽明珠觀光塔”的倒掉就是一個鮮活的樣本。
“規劃的調整”導致“三峽明珠觀光塔”的倒掉,實則集中反映了當地政府在公共決策上的隨意性,這損害的不僅是納稅人的權益,也傷害了政府的公信力,破壞了當地的投資環境。我想,“三峽明珠觀光塔”工程之所以“沒有建筑商敢接手”就與此有莫大關系。
如何化解這種“尷尬”,我想,唯有通過“民意立法”來強制“鎖定”投資人與政府之間的義務,并運用法律手段消除“權大于法”、“政策大于法”的現象,即通過法律法規的穩定,來實現經濟政策的規定,從而實現投資人利益的穩定,避免因政府官員的“隨意決策”導致更多的項目不明不白地倒掉,從而避免公共財政的腐敗與浪費。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