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績問責制不建,“明珠塔”不倒
admin
2009-01-07
來源:景觀中國網
5日12:46分,隨著一聲巨響和一陣地動山搖的震動,昔日設計總投資3500余萬元、建筑面積近5000平方米、主塔高92米、連同塔尖共135米、頂部有旋轉觀光廳、能俯瞰萬州城全景、有萬州形象工程之稱的“三峽明珠觀光塔”,轟然“謝幕”。“三峽明珠觀光塔”地成功拆除,標志著被譽為“三峽百萬移民標志性”建筑的形象工程,將在人們多年的期盼中,結束了其“光榮”的歷史使命(1月6日華龍網) 。
5日12:46分,隨著一聲巨響和一陣地動山搖的震動,昔日設計總投資3500余萬元、建筑面積近5000平方米、主塔高92米、連同塔尖共135米、頂部有旋轉觀光廳、能俯瞰萬州城全景、有萬州形象工程之稱的“三峽明珠觀光塔”,轟然“謝幕”。“三峽明珠觀光塔”地成功拆除,標志著被譽為“三峽百萬移民標志性”建筑的形象工程,將在人們多年的期盼中,結束了其“光榮”的歷史使命(1月6日華龍網) 。
看到這一幕,相信包括筆者在內的大多數讀者、當地居民都難現笑容,“三峽明珠觀光塔”的倒下,不過是一段暫時失敗的政績工程史,卻無法掩蓋其背后的體制痼疾與復雜現實。一個“三峽明珠觀光塔”的倒下,也難保未來不會有更多的“三峽明珠觀光塔”繼續在萬眾唾罵與幕后支持下屹立起來。政績問責制不建、“明珠塔”不倒,是一個所有人都必須面臨的沉重命題。
政績問責制的徹底建立,不是僅僅依賴于幾份蒼白的紅頭文件和領導批示,它首先要明晰問責主體——正如“三峽明珠觀光塔”的倒下,只會讓民眾產生疑問:“三峽明珠觀光塔”荒謬計劃與浩大投資的策劃者、執行者,究竟在幾千萬納稅人支出打水漂后,受到了何種與責任相對等的黨紀國法懲處?“三峽明珠觀光塔”的倒下,仿佛是問責對象的乾坤大挪移,問責的是“三峽明珠觀光塔”而非制造這一公共悲劇的人。問責主體的虛化(從活生生的人變成了無辜的鋼筋水泥)、泛化(所謂法不責眾),使得高高舉起的問責大棒永遠輕輕落下,甚至錯打對象。
政績問責制的徹底建立,還應當界定“執法權力歸誰掌控”的價值核心。如果還是一味依賴于傳統自上而下的行政等級問責,將權力統統收歸于上級黨政機關,就難以掙脫信息不對稱、內部交易及利益尋租的宿命,更無法過濾某些執法者本身就是政績工程潛在受益者的利益瓜葛。裁判球員一體化所帶來的道德風險與邏輯悖論,也在不斷動搖問責制度的公信力,最終導致制度公平與法律威信的雙重埋單。
政績問責制的徹底建立,同樣需要技術層面的工具化支持——問責程序的公開透明、問責權力的多元授予、保證輿論監督、人大和政協行使否決質詢權力、民間監督力量發動與參與等廣泛分權,是問責程序能否保持民意渠道通暢、形成權力制衡的關鍵所在。否則,問責效力更多還是取決于各級地方政府的行政意志。
政績問責制的徹底建立,應當呼喚財政軟約束怪圈的破除。財政收入的支配主導權完全控制于當地政府手中,已成民主財政、預算監督體系建設所遭遇的一大障礙。政績工程大興土木,無非是當地政府能夠劃撥足夠多的財政資源予以支持,雖然中央三令五申要嚴禁征集工程,在當前財政體制下看,依然存在有落空的可能。這也正是諸多有識之士擔憂當下中央及地方數萬億投資催生新政績工程熱的理由。
顯然,比“三峽明珠觀光塔”倒下更應急切解決的問題是,政府應徹調查政績工程中所蘊涵的非理性的考核弊端、由GDP崇拜及政績單向傳遞所引發的利益誘導、公共財政約束機制的改進。這些問題不得以解決,政績思路沒變,管理體制和模式沒變,新的“明珠塔”就還會出現。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