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水、污染、生態損害并行,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和洞庭湖危機重重
admin
2008-02-19
來源:景觀中國網
2008年2月9日,農歷大年初三。位于江西省北部、長江之南的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在連綿的雨雪之后迎來了久違的晴天。 湖面上依舊刮著強勁的冷風,傳統的捕魚季節尚未到
2008年2月9日,農歷大年初三。位于江西省北部、長江之南的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在連綿的雨雪之后迎來了久違的晴天。
湖面上依舊刮著強勁的冷風,傳統的捕魚季節尚未到來。但在位于湖區的江西省鄱陽縣雙港鎮樂湖村,50歲的王保國已經坐不住了。他踏上一條陳舊的漁船,動手打理漁網。
從12歲起,王保國就在湖中捕魚為生。對他而言,這個一度浩淼、富饒的淡水湖正變得日漸陌生。最近兩年,全家捕魚收入已從之前的每年四五萬元,悄然下降到了每年二三萬元。如果扣除不斷上漲的柴油和漁網費用,已所剩不多。
漁之貧瘠,首先緣于水之貧乏。1949年時,鄱陽湖面積還有5340平方公里;到2007年底,據江西省水文部門統計,鄱陽湖湖水面積已下降到不足50平方公里,水位也創歷史新低。
不僅僅是鄱陽湖,中國第二大淡水湖、位于湖南省的洞庭湖,也面臨同樣的困擾。來自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的監測顯示,2007年12月31日,洞庭湖的面積僅有310平方公里,比上年同期下降了大約三成。而在半個世紀之前,這個大湖的面積還有接近4000平方公里。
萎縮的湖泊
作為中國最大的淡水湖泊,鄱陽湖承納了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水五大河流,以及博陽河等小支流的來水,經調蓄后由湖口注入長江。在大湖的滋養下,包括江西省省會南昌市及九江、上饒、宜春、景德鎮等15個縣(區、市)在內的整個湖區,成為長江中下游土地肥沃、物產豐饒之地。
受上游河流來水及降雨等因素影響,鄱陽湖每年都會經歷急劇的水位變化。在江西省水利系統,就流傳著“洪水一片、枯水一線”的說法,即鄱陽湖在豐水期碧波千里,在枯水期宛若一條河流。以都昌水文站為例,過去50年中,水位最高時達到22米多,最低時只有8米多。
在豐水期和枯水期之間,水位大幅升降本是尋常之事。不尋常的是,鄱陽湖的低水位記錄,在這兩年不斷被打破。據江西省水文局發布的數據,2007年12月,都昌水文站的水位曾連續20多天低于歷史最低水位;12月9日至16日的監測顯示,鄱陽湖的水面面積僅為42.4平方公里,不足歷史同期平均值的四成。
在1月,連續雨雪天氣使得鄱陽湖水位略有回升,但《財經》記者注意到,貧水狀況并未得到根本性改變。站在泊于湖岸的漁船上,王保國指著數百米開外、高出湖面約十多米的防洪大堤說,水真正多的時候,“會漲到大堤邊上”。
江西省水文局局長譚國良對《財經》記者說,鄱陽湖水位近幾年持續偏低已是無可爭議的事實。與往年相比,鄱陽湖的枯水期同樣在延長。鄱陽湖的最低水位通常出現在1月或2月,這兩年則提前到12月甚至更早。
在持續的貧水陰影下,鄱陽湖沿岸一些城鄉地區已出現用水短缺的苗頭。2006年10月,隨著昔日碧波蕩漾的鄱陽湖都昌段湖面變成干涸開裂的荒灘,都昌縣城10萬居民的生活用水告急,縣自來水廠不得不緊急開挖引水溝渠。2007年入夏后,整個湖區更出現罕見的夏秋冬三季連旱,江西省不得不緊急調撥資金,以解沿湖一些地區居民和牲畜飲水之難。
數百公里之外,多年來習慣了抗擊洪水的洞庭湖湖區居民,也不得不直面缺水這個新問題。
湖南省地質研究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童潛明對《財經》記者表示,從2003年以來,洞庭湖的枯水期一到,不僅有大量魚類死在干涸的湖溝之中,就連一些從未露出水面的明清時期墳墓,也裸露出來并被人盜挖。這樣的景象在過去數年中都持續、不同程度地出現。
“最后一盆清水”
同樣困擾這兩個湖泊的,還有污染問題。
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洞庭湖早已清水不再。2006年,根據國家環保總局的統計,其整體水質僅為五類(水質共分為六個級別,最差的為劣五類,其次就是五類;劣五類、五類以及四類水都不適合作為飲用水——編者注)。
或許是痛定思痛,從當年年底開始,湖南省在半年之內關停了環洞庭湖234家污染嚴重的小造紙企業。就在不久前舉行的2008年全國環保廳局長會議上,國家環保總局局長周生賢表示,在采取了各種措施后,洞庭湖的局部水質已由劣五類和五類好轉為三類。
不過,洞庭湖距離真正走出污染陰云仍十分遙遠。湖南省水利廳原副總工程師、洞庭湖水利工程管理局原局長聶芳容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就表示,在整個湖區,過量使用化肥和農藥,對水體和土壤都造成較嚴重的污染。尤其是隨著枯水期水位的嚴重下降,水質往往很難得到保證。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的統計顯示,到2007年11月,洞庭湖整體水質仍然為四類。2008年1月11日,湖南省環境監測中心發布的數據也顯示,洞庭湖出口斷面氨氮超標,屬于四類水質。
在中國的四大淡水湖泊中,鄱陽湖曾被認為是惟一沒有出現富營養化的湖泊,有著中國“最后一盆清水”之譽?!敦斀洝酚浾咴谯蛾柡呑咴L時,一些居民也頗為自豪地說,湖水還沒有怎么受到污染。
不過,這一切也已在悄然改變。
江西省水資源公報的數據表明,2001年,鄱陽湖全年沒有污染水,水質優于三類的占八成,屬于三類的占兩成;此時的鄱陽湖的確可以被稱為“一盆清水”。但到了2006年,鄱陽湖水全年優于三類的不到六成,屬于三類的有兩成多,劣于三類的則逼近兩成。按照水利部的統計,到了2006年,鄱陽湖已經從整體上呈現出中度營養化的狀態。
面對鄱陽湖水質迅速下滑的勢頭,自2007年10月18日起,江西省水利廳開始發布每月一期的《鄱陽湖水質水量動態監測通報》。通報顯示,鄱陽湖水質在2007年仍在進一步惡化。
當年9月,鄱陽湖水位與往年基本持平、湖區水面面積為3005平方公里時,湖區的十處評價斷面沒有發現一二類水;三類水占六成;四類水占四成。當年12月,隨著鄱陽湖水位創歷史新低,湖體自凈能力顯著下降,注入長江的出湖水質已淪為屬于重度污染的五類水。
除了沿湖的廢水排放,江西境內贛江、饒河等五條主要河流兩岸的各種廢水也最終匯入鄱陽湖,其整個治理任務注定將十分艱巨。江西省水文局水質科科長、江西省水環境監測中心總技術負責人邢久生告訴《財經》記者,省內很多工業園區都未真正實現達標排放,多個城市的污水處理廠建設剛剛起步,加上鄱陽湖又早早進入枯水期,“水質怎么會好?”
隨著廣東、浙江等發達省份不斷抬高環保門檻,不少重污染企業紛紛向經濟相對落后的江西轉移,鄱陽湖面臨的威脅還有進一步惡化的可能性。
以江西省革命老區吉安為例。2001年以來,當地先后引進浙江富陽的多家造紙企業,產生的廢水直接排入贛江,并釀成水污染事故,2006年曾受到國家環??偩趾蛧夜ど炭偩值穆摵隙讲?。
三峽工程影響
在廣闊的長江中下游地區,湖泊眾多、星羅棋布;但到目前為止,只有洞庭湖和鄱陽湖等少量湖泊仍與長江直接相通。一般而言,洞庭湖對于長江是有出有進,鄱陽湖則是以出為主。
在湖南省,滾滾而下的長江經過四個入口——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和華容河流入洞庭湖;下游的城陵磯,則是湖水注入長江的惟一出口。在江西省,鄱陽湖則承接著省內五大河流的來水,然后在九江市湖口縣注入長江。
從時間上看,洞庭湖和鄱陽湖枯水期缺水問題,自2003年以來有明顯加劇的趨勢。恰在2003年6月,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實現二期蓄水,壩前水位從90米提升至135米。
長江水利委員會一再表示,這些湖泊的貧水狀況,主要是因為天氣原因造成上游來水減少,與三峽工程并無關系。但種種跡象顯示,三峽工程所導致的(長)江湖(泊)關系之變,其影響或許仍不可忽視。
湖南省地質研究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童潛明告訴《財經》記者,三峽水庫運行后,汛期前增加的下瀉流量將抬升洞庭湖枯水期水位,這是洞庭湖研究者原有的共識。但2003年6月,三峽水庫二期蓄水以來的觀測資料顯示,枯水期洞庭湖的水位和地下水位實際都降低了,“這與原來對洞庭湖環境的認識,形成了巨大的反差?!?nbsp;
之所以出現這種意料之外的局面,他解釋說,三峽水庫每年10月蓄水后,長江水量將出現嚴重“虧損”,這直接導致枯水期城陵磯的水位比水庫運行前還要低,進而引發洞庭湖水急速流入長江并出現水量“虧損”。在次年汛期前,下瀉流量會有所增加。但由于長江入洞庭湖的四個河口都出現長時間的斷流,因此,增加的下瀉流量尚不足以進入洞庭湖。
江西省水文局局長譚國良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也表示,與洞庭湖類似,三峽水庫蓄水對于鄱陽湖水量下降也有著明顯影響。
觀測表明,2007年9月25日零時,三峽開始汛末蓄水。在數天內,鄱陽湖自湖口入長江的流量驟增,達到每秒6000多立方米。而同期,幾條主要河流的入湖流量只有每秒1000多立方米。在這種情況下,到了10月31日,湖口水文站的水位就從月初的15米多下降至不足10米。
當然,除了三峽,兩湖流域密集的水庫也在枯水期截流了上游河流的來水。在江西省,大中型水庫的數量已經超過250座。而據童潛明介紹,僅在洞庭湖重要來水通道的湘資沅澧四水中上游,就共有223座大中型水庫,此外還有幾座水庫正在加緊修建中。
缺水還不是三峽工程給這兩個湖泊帶來的全部挑戰。江西省水利規劃設計院退休的教授級高工熊大認為,三峽工程運行初期的30年內,湖口河段會產生淤積,對鄱陽湖湖區的防洪“可能產生災難性的后果”。
在洞庭湖水利工程管理局副局長段煉中看來,三峽工程對于洞庭湖防洪的影響利大于弊——在洪水年份可使城陵磯地區水位降低,從而大大減輕荊江河段對洞庭湖區的洪澇威脅。
但在童潛明看來,三峽水庫運行后對洞庭湖防洪的影響,只能說是有利更有弊。
因為洞庭湖本身的泥沙淤積,在三峽運行之后有望大為緩解,洞庭湖的容量也將增加;但與此同時,本應在洞庭湖淤積的泥沙,在被沖刷到城陵磯至漢口河段之后,會造成洞庭湖的惟一出口嚴重淤堵,不利于洞庭湖汛期的洪水下泄。
不過,江西師范大學鄱陽湖生態環境與資源研究實驗室副主任劉影教授指出,由于目前還缺乏深入的系統研究和確切的數據,因此,三峽工程對于兩大湖泊的枯水期水位和防洪格局究竟有何影響,仍有爭議。
值得慶幸的是,這一可能的影響已引起有關部門關注。2007年9月,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蔡其華在中國科協年會水利專題論壇上指出,三峽工程具有巨大的防洪和發電等效益的同時,“投運后對水沙的巨大調節作用,將使長江中下游的水文情勢、河道演變和江湖關系及河道泄洪能力等發生變化,從而對壩下游區的水環境與水生態產生影響,并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洞庭湖、鄱陽湖、長江口等重要濕地的生態功能?!?nbsp;
2007年12月25日,由江西省水利科學研究院牽頭承擔的《三峽工程運用后對鄱陽湖及江西“五河”的影響研究》項目也得以啟動。作為江西省水利史上最大的科研項目,國家財政將下撥專項經費447萬元,江西省水利廳也將給予配套經費支持。
生態之憂
無論是因為氣候變化,還是三峽等大小水利工程,持續的貧水狀況對于鄱陽湖、洞庭湖這兩個龐大的生態系統而言,影響無疑極其深遠。
江西省山江湖區域發展中心研究員譚晦如對《財經》記者表示,河湖干涸的影響絲毫不亞于洪澇,“洪澇災害來勢兇猛,就像急性病一樣;而生態缺水如同慢性病,它所造成的濕地生態損害需要相當長時間才可能修復?!?nbsp;
在洞庭湖,這種生態損害已開始顯現。除了水量減少直接導致水體納污能力下降,2007年夏季,洞庭湖區還出現了約20億只東方田鼠,并引發了一場驚心動魄的“人鼠大戰”。童潛明認為,三峽水庫運行后,洲灘出露時間延長、面積增大,給東方田鼠和血吸蟲寄生的釘螺都提供了更為有利的繁衍機會,客觀上增加了東方田鼠成災和血吸蟲病蔓延的風險。
在鄱陽湖區和洞庭湖區屢屢發生的亂采砂、亂排污等行為之外,直接對湖區生態構成威脅的,還包括一種看似非常普通的植物——楊樹。
過去幾年,中國的紙張消費一直保持著兩位數的增速。目前,中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紙張消費大國,造紙原料短缺的狀況也日漸突出。為彌補這一缺口,2002年,原國家計委、國家林業局決定選擇在江西、湖南等18個?。▍^),建設速生豐產林基地。按照這一計劃,到2015年,整個豐產林投資將達到718億元,面積將達到2億畝。
于是,在過去數年中,無論是鄱陽湖區還是洞庭湖區,種植以楊樹為主的速生豐產林曾盛極一時。
位于洞庭湖畔的湖南沅江市,2003年頒發《關于建立150萬畝楊樹工業原料林基地的決定》,要求力爭用五六年時間,在湖洲灘地等種植楊樹150萬畝。湖南益陽、常德等地,同樣將種植楊樹列入各自的產業結構調整
鄱陽湖區的很多縣市,也從2003年起,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在鄱陽湖濕地大規模種植楊樹,一片片開闊的濕地逐漸被楊樹林所取代。以湖區所在的星子縣為例,就確定了6萬畝的目標。
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主任徐向榮告訴《財經》記者,楊樹屬于速生林木,可以給地方政府和造林者帶來可觀收入。但這種外來樹種就像一臺臺抽水機,如果種植在湖洲灘地,大量的水會被吸到楊樹身上,從而給其他生物的生存構成威脅。
世界自然基金會長沙辦公室主任張琛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警告說,楊樹在湖區的大面積栽植和泛濫,將造成物種單一的“綠色荒漠”景觀,并導致濕地生態系統向陸地生態系統演替,威脅到魚類等水生動物和鳥類的生存環境。此外,和楊樹一起伴生的難以預計的潛在病蟲危害,也可能對本地物種形成毀滅性的打擊。
“人為地將自然形成的草灘和蘆葦灘變成林地的行為,違背了自然規律,會造成潛在的生態災難?!睆堣娬{。
令人欣慰的是,在2007年4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做出批示后,目前鄱陽湖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和緩沖區內的楊樹已被鏟除。但在洞庭湖區,規模種植楊樹的活動仍在繼續。
在不少專家眼里,湖區濕地最重要的功能,并不是物質生產本身。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所王克林及其同事不久前完成的一項研究表明,洞庭湖區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總和為2097億元。其中,物質生產功能僅占2.3%。
業內人士擔心,長期以來,人們對于鄱陽湖和洞庭湖的索取無度,已導致兩湖“內外傷”不斷。而“母親湖”生態的惡化,反過來也影響著湖區居民的生活。
在鄱陽湖畔的鄱陽縣雙港鎮樂湖村,為了彌補捕魚收成的損失,已陸續有漁民從事第二職業——養魚。從去年起,為了生計,王保國夫婦也不得不加入到這一行列,他們在與鄱陽湖一堤之隔的珠湖里養起了鱸魚。
“鄱陽湖里的魚越來越少,村里年輕一點的人都不愿打魚,很多人出去打工了?!蓖醣袊@,這個歷史悠久的大湖和他一樣,正在無可避免地年華逝去。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