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保護關中古民居
admin
2008-01-24
來源:景觀中國網
關中平原,綿延八百里的平川沃地,是孕育中華文明的搖籃之一。西安,關中的地標城市,巍巍千年帝都、世界歷史文化名城。滄桑的歷史,在這片黃土地上留下了不少古民居,像散落在歷史
關中平原,綿延八百里的平川沃地,是孕育中華文明的搖籃之一。西安,關中的地標城市,巍巍千年帝都、世界歷史文化名城。滄桑的歷史,在這片黃土地上留下了不少古民居,像散落在歷史長河中的文明絮片。
近年來,陜西省和西安市政府加強對古民居的搶救與保護。
記者日前從西安市政府和該市規劃局了解到,2002年,西安市政府就公布了西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規定了對古民居應予妥善保護。今年該市規劃局又展開了對西安主城區傳統民居普查工作,將確定公布新的一批傳統民居保護名單。
一
文革期間,西安幾處重要古民居遭到破壞,還有一些古民居被單位占用或成了百姓混住的“大雜院”。
“改革開放后,我們就開始了對古民居的搶救工作。近年來,我們在城市規劃中加強對古民居保護的同時,還加快對古民居立法保護的步伐,目前西安有80處古民居得到了妥善保護。古民居,是歷史留給我們的珍貴標記、特殊記憶,它的一磚一瓦,一窗一棱,無不滲透著一個城市的風俗傳承!”西安市文物局一位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姚家大院,是西安南院門里的一處清代民居,雕梁畫壁,結構完整。由于地處西安市中心地帶,在舊城改造中曾一度面臨被拆毀的危險。
在專家的呼吁下,西安市政府文物保護部門不僅主動介入保護,還從市政府爭取了100多萬元的搶救資金,對姚家大院進行加固維修。
二
在西安鼓樓飲食一條街北段,有一座高家大院,主人高岳崧,是明崇禎年間的一名科考榜眼。高家大院占地4.2畝,共有房子80余間,經相關文化單位多次進行修繕后,目前已成為一處旅游景觀,保護性開放。
“高家大院已成為西安市古民居保護的一個范本。對它的合理利用,也給我們的城市增色不少。”西安市旅游局的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
今年,西安市政府不僅將對古民居進行單宅保護,還要進行群落保護,目前已將北院門、三學街歷史文化街區列入保護范疇。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西安市對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條例和專門的傳統民居保護草案正在制定當中。
三
“在整個關中平原,散落的古民居數以千計,最早的年至隋唐。”西安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院長、全國文物保護先進個人王勇超說。
這位為保護古民居既出錢又出力的熱心人,曾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由于酷愛收藏保護古代石雕,人稱“王石頭”。因為開辦過建筑公司,王勇超對古民居的保護特別上心。2002年,他將清代東閣大學士閻敬銘在關中古地朝邑的故居,“搬”到了西安終南山腳下,成為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中的一景。
回憶起當年“搬家”的經歷,王勇超至今記憶猶新。他對記者說:“當時文物保護部門非常支持我的想法,只是與分布在全國各地的閻氏后人聯系,頗費周折。但我決心已下,一個一個找他們談,爭取對方的理解。簽訂協議后,又找古建隊,一磚一瓦、一門一柱,精心拆卸、編號,異地復原。”有了這番歷練,王勇超隨后又將一座明朝民居,整體搬移復建到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予以保護。
冬日的西安城,冒著飄舞的雪花,記者走進了閻敬銘的故宅。歷史的風塵并沒有完全淹沒這座古居曾有的華美。古居并立有三門,其中,西側石質門框上雕著一副對聯:“存心動心莫欺心,知事忍事勿多事”,這或許是主人的訓誡之語。
正如王勇超對記者說的一句話:“如果現在不搶救這些老房子,任它倒塌,歷史的記憶就有缺憾。我們有責任把它保護起來,留給后人!”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