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最宜作為北大和清華開放式校園
admin
2007-11-26
來源:景觀中國網
“如果圓明園遺址不能被用作北大和清華的開放式校園,既是圓明園的不幸,更是中國人民的不幸,后代將我們這代人的狹隘和短見而遺憾!” 從遺產保護和可持續的經濟與環境理
“如果圓明園遺址不能被用作北大和清華的開放式校園,既是圓明園的不幸,更是中國人民的不幸,后代將我們這代人的狹隘和短見而遺憾!”
從遺產保護和可持續的經濟與環境理念,以及社會進步和民族發展考慮,圓明園的出路有上、中、下三策:
上策:作為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開放式校園的延伸。兩校校園都是在原清代皇家園林基礎上興建,含圓明園部分園林,與圓明園僅一道、一墻之隔,有歷史和地理聯系。北大、清華校園的使用功能與圓明園的公共教育和開放性質兼容。從國內外經驗和北大、清華校園的管理現狀看,歷史文化遺產和遺址交給大學管理是最安全和最能發揮其教育價值的。
北大校園面積與國際一流大學如哈佛、斯坦福相比,不足其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北大為發展新學科,不得不拆除原有建筑,加蓋新樓,導致校園歷史風貌的損毀。圓明園相當于北大校園四倍,內有大量使用率極低的平地。這些空地用常規的園林綠化方式去管理,將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且不可持續;而這些空地恰是建設研究院、系館的最佳場所。通過精心設計,還可以和遺址相得益彰。兩校內的未名湖(勺園)、清華園就是保護與利用相結合的典范。因此,將圓明園作為北大、清華的校園,將大大改善圓明園的保護和利用,同時緩解兩校,特別是北大用地緊張,真正發揮圓明園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的價值!
中策:復耕圓明園湖區。占地5000多畝的圓明園,有近3500畝湖面。湖區大多已無水可蓄,即使做了防滲膜,在嚴重缺水的現狀下也必然不可持續。對諾大的平坦湖底最好的利用方式是復耕種植五谷。當然,對原有湖岸的駁岸和陸地地形要謹慎保護其原貌。
第一,農耕景觀與遺址景觀兼容。淺根性農作物構成整齊純然的背景,不會破壞遺址的完整性和真實性;第二,與歷史相符。成立圓明園遺址公園前,湖區土地就被開墾種植稻米、蓮藕,是豐產的良田,復耕具有歷史真實性;第三,社會文化意義。在耕地極其緊張的今天,湖區復耕反映了民族憂患意識;第四,休憩價值的提升。國際研究表明,城市中的農田景觀比通常的園林景觀更具吸引力,同時對青少年教育、土地意識的培養更具價值!第五,經濟上的可持續性。豐產的農田有可觀的經濟收入,解決就業,同時管理的技術要求和成本都比園林綠化要低得多。
下策:生態恢復,建立自然與歷史遺址雙重保護地。圓明園內大量鄉土植被在整治中被破壞殆盡,取而代之的園林草坪和“觀賞花木”,也因管理問題而不能健康繁衍。圓明園的土壤和水份條件很好,如遵循生態與環保理念,經過十幾、幾十年,可以恢復成北京平原難得一見的自然棲息地,與園中的建筑和地形遺址相得益彰,成為具自然與文化雙重功能的教育基地。
如果圓明園遺址不能被用作北大和清華的開放式校園,既是圓明園的不幸,更是中國人民的不幸,后代將為我們這代人的狹隘和短見而遺憾!
上述理想的實現有賴社會各界及各級主管部門的廣泛認同和精心規劃。
作者系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教授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