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建筑師:為古城把脈
admin
2007-11-16
來源:景觀中國網
古城保護受到了挑戰 “開發過度”、“商業氣太濃”之類的話,記者從不少地方都聽到過。看來這是特色城鎮保護中遇到的嚴峻挑戰,或者是一種通病。 11月上旬,來自世界
古城保護受到了挑戰
“開發過度”、“商業氣太濃”之類的話,記者從不少地方都聽到過。看來這是特色城鎮保護中遇到的嚴峻挑戰,或者是一種通病。
11月上旬,來自世界各地的400多位華人建筑師和專家學者會聚云南麗江古城,參加由世界華人建筑師協會和云南省建設廳、麗江市人民政府共同舉辦的“古城再生——特色城鎮的保護與發展研討會”。
世界華人建筑師協會會長、香港著名建筑師潘祖堯在開幕式上頗有感觸地表示,要本著對歷史和對子孫后代負責的精神,探索共同保護的契合點。面對城市改造和商業大潮的沖擊,一座座古城將面臨古貌不存、特色不再的命運,與會的華人建筑師們在研討中或介紹國外的情況,或發表自己的觀點,或問計獻策,大家見仁見智,列舉古城面臨的種種挑戰和沖擊,探討保護之方。
不少專家注意到,在城市化的進程中,城市特色與建設的矛盾突出,如:“千城一面”無個性,舊城改造成“建設性破壞”,年久失修造成特色城鎮的衰敗,錯位開發導致對城鎮環境的傷害,“政績工程”凸顯短期行為,穿越式交通使“曲徑”變“通途”從而破壞舊城道路格局,建筑設計缺少文化內涵等。
專家學者們認為,現在對特色城鎮而言,“要不要保護”已不成問題,“為什么保護”仍潛伏隱患,“保護什么”、“如何保護”帶有一定的盲目性。比如寺廟重建之風盛行,黃色琉璃瓦泛濫,“拆真建假”時有發生,保護中“張冠李戴”,仿古中花里胡哨……
來自臺灣的“中華全球建筑學人交流學會”理事長、建筑師朱祖明先生是第二次到麗江。他喜歡過去麗江“小橋流水人家”的恬靜生活,也欣賞現在麗江走出了“老古董”、有了新活力的樣子。但他也認為,古城保護要得法,開發要適度,在城市功能布局上,“動”、“靜”要分開。不要吵得厲害,讓人不想再來。
中國科學院院士、天津大學建筑系教授彭一剛認為,保護固然難,創新更不容易。他以自己去過的兩個地方為例:江蘇的一座古鎮開發過火,商業氣息太濃;浙江的一座古鎮保護過度,顯得毫無生氣。怎樣對待?他主張,既不能使歷史名鎮變成“死城”,又不能商業味太重。
以保護促發展
專家學者們認為,特色城鎮的保護和發展并不完全矛盾,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沒有保護,特色城鎮將名存實亡;而沒有發展,名城將被時代所淘汰。在古城再生中,實現保護和發展的互動,是建設者和策劃者共同的課題。
“菲律賓現代建筑設計的先鋒”、著名建筑師洪鴻澤先生提出,在古城再生中,怎樣使新老共存,兩者取得平衡,把新式建筑融合到傳統建筑中,成為人們所能接受的風格?他認為巴黎的城市建設、芬蘭議會大廈的改造等在這方面很成功,可以作為借鑒。北京正在建造的2008年奧運會比賽場館,如“鳥巢”和“水立方”等也是把過去與現代結合的典范。
香港瑞安房地產發展有限公司規劃及發展部總監陳建邦先生以“昨天·今天·相會在明天”為設計理念,遍邀世界著名建筑師加盟設計,并使發展商、設計師、客戶“三位一體”參與,成功建造了“上海新天地”,使新建筑與老建筑結合,開發與保護雙贏。他們的經驗受到與會者的青睞。柯斯帕爾建筑設計顧問公司設計總監李大夏先生以“化腐朽為神奇”、“每次去都有新感受”等言辭表達他對“上海新天地”的厚愛。
2007世界華人建筑師協會建筑設計金獎獲得者、馬來西亞著名設計師林履發結合自己實踐的經驗和體會說,在古城設計新項目要考慮如下幾點:如何做到人性化;如何運用傳統改造城市功能,使原有的城市肌理、結構等得以保護。
古城可再生,不可再造
香港著名建筑設計師鐘華南先生曾說,古城鎮、古建筑、古文物是我們祖先的遺產,是我們與歷史之間的橋梁,亦是我們傳授下一代、告訴他們祖先的存在之物證。沒有它們,我們只有空間,沒有時間。因此,我們要保護古城鎮,使之重生,重生就是我們歷史的延續。
馬來西亞著名建筑師許成秋認為,在城市建設中,要以積極的建設性態度來審視文化和景觀,要考慮如何把歷史的東西和現代發展結合起來。商業、旅游對古城保護構成壓力。在設計上,要把這些功能單獨考慮。他還以經常到訪的芬蘭為例:芬蘭人非常喜愛森林、湖泊,很多鄉村木屋與環境協調,獨具特色。芬蘭的許多建筑,如赫爾辛基圖書館在建筑外形和采光方面與周圍環境形成有機聯系。
至今已來過麗江8次的世界華人建筑師協會副會長、臺灣著名建筑師吳夏雄先生在為研討會所作的總結發言中說,1996年麗江發生地震時我就來到麗江,見到地震后那種墻倒屋不倒的建筑結構,令我驚嘆不已。雖然歷經歲月的摧殘,但麗江古城屹立了幾百年,納西族村民實實在在生活在這里。什么原因?我一直在思考。
他說,就像有的大師所說,古城要發展,不發展,就會被時代淘汰,沒有發展,古城就像個“植物人”,只有軀體,而沒有靈魂。這次我來麗江發現古城變化實在太大。以前在古城到處可見穿著布衫的老婦悠閑地在大樹下喝茶、納涼、做針線,而現在幾乎尋覓不見。
他以麗江等古鎮、古城的保護為例說,古城再生,一定要有生命。古城的再生,應該適度發展:規模、尺度適當,時間、速度適宜。古城再生,要提升它的文化價值。他強調,古城可以再生,但不可以再造。古城是自然而然的形成而不是依靠外力——經濟投資、旅游發展造就的。
最后,他以在麗江看到的一幅房地產廣告——“向東,××造就一座城”——發問:能夠用投資者的力量造一座城嗎?這座城能永續下去嗎?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