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發現   /  時事  /  正文

解讀北京工業申遺:"798"之外的一份工業記憶

admin 2007-10-19 來源:景觀中國網
  “798”的自發興起,使得北京的“工業遺產”不再只停留在一個概念上。但“798”缺少點什么?首都博物館文物征集部主任王春城認為,缺少與之相聯的工人和產業記憶。   首鋼


  “798”的自發興起,使得北京的“工業遺產”不再只停留在一個概念上。但“798”缺少點什么?首都博物館文物征集部主任王春城認為,缺少與之相聯的工人和產業記憶。

  首鋼和焦化廠的搬遷為工業遺產改造提供了另一種可能。設計者希望的方向是工業遺產公園,因為這里少有“798”那種藝術家工作室式的大廠房,卻有著工業特征鮮明的煙囪、焦爐、冷卻塔。

  申報“工業遺產”的可能性

  行至北京五環路化工橋,遍布高樓大廈的天際線上突然冒出6根大煙囪,兩個一組,整整齊齊排列著。同行的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清華安地建筑設計顧問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劉伯英說,這里曾是著名的垡頭工業區,機械化工產業的聚集地。如今,道路和橋梁的名字沒變,但工廠都已搬走或拆遷,只剩下北京焦化廠——那6根煙囪所在地。
  焦化廠周圍是一個自成一體的小社會,學校、醫院、住宅一應俱全,鄰居彼此也都是工友。50多年來,工廠是他們的活動中心,但如今大門對他們關閉了。2006年7月15日,廠長張希文走上歷史最久的1號煉焦爐推焦臺,緩緩推動了最后一爐焦炭出爐。之后機車汽笛長鳴,紅紅的焦炭在熄焦塔下冒出團團白色的蒸汽,幾乎把整個1號爐全部遮蓋住。這標志著有47年歷史的北京焦化廠正式停產。在場的66歲的退休人員、原煉焦分廠廠長李桂樹禁不住潸然淚下,“我從一建廠就來這里工作,心里很舍不得”。
  
  一切都在順理成章地推進。人可以搬走,機器可以拍賣,搬不走的廠房和設備似乎只能爆破拆除,變為固體垃圾。這塊124萬平方米的土地,以19.5億元的價格被國家收購,暫存在土地儲備中心。不出意外,這塊土地會成為新的“地王”,舊工廠即將被高樓覆蓋。事實上,原計劃是2006年底焦化廠全部拆遷完畢。 
  
  但作為北京的工業符號,首鋼和焦化廠引來了人們在“工業遺產”層面的更多關注。首都規劃委員會副主任邱躍和副總規劃師溫宗勇委托劉伯英做首鋼和焦化廠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的相關調研。劉伯英說,相比首鋼的緩慢搬遷和復雜利益,焦化廠的問題要單純些,這讓它的命運首先有了轉機。2006年5月,當北京總規劃編制到垡頭地區時,“首規委”也組織專家去焦化廠考察,廠里工業特征鮮明的大型設施讓他們震撼,他們給北京市政府寫了報告:“暫緩拆除,論證申報‘工業遺產’的可能性。”在最后一刻停下了拆除。

  工業與后工業的交錯旅行

  焦炭是怎么煉出來的?李桂樹說,如今的人們都無從體會,無從想象。保留下這些煉焦廠特有建筑和設施,也是對一種工業、一個時代記憶的留存。

  1959年,18歲的學徒工李桂樹第一次來到他的新工廠,看到的還是一片荒蕪農田。他那時剛從上海和鞍山培訓了一年煉焦技術回來,一輛大卡車從永定門車站接他們,“好家伙,這么遠!這還是北京嗎?”“大躍進”如火如荼時,北京上馬了不少新工廠,焦化廠也在這一時期作為“國慶工程”籌建,整個工廠從籌建到建成僅8個月。李桂樹當時看到的工廠大門還保持原樣,黑色牌匾上方是朱德題寫的廠名“北京煉焦化學廠”,足見焦化廠當年的地位。但如今人去樓空的工廠里仍然戒備森嚴,記者因廠長同意和專人陪同才得以進入。

  一進門的廠辦公樓、工人俱樂部都保留著蘇式建筑風格,據說,辦公樓用的是建人民大會堂剩下的瓷磚貼的。李桂樹說,樓前的小廣場現在是升旗的地方,以前還有一座毛主席像,“金色的,很高大”。

  焦化廠興建前,北京主要以煤為取暖燃料,那時候的北京,一到冬天就滿城冒煙,天空始終是灰蒙蒙的。1959年11月18日,北京焦化廠建成投產,新中國自主研制的1號焦爐推出了第一爐焦炭,第一次將人工煤氣通過管道輸送到市區。“三大一海”(大會堂、大使館、大飯店、中南海)等單位成為第一批煤氣用戶,結束了北京沒有煤氣的歷史。“那天萬里來剪彩,這個日子我們都記得很清楚,后來成為廠慶日。”李桂樹說。

  焦化廠的廠區四四方方,非常規整,一條主干道清晰劃分出煉焦和化工的分界線。沿途各種工業構筑物勾勒出焦化生產的整個工藝流程:原料→備煤→煉焦→制氣→煤氣精制→回收。在劉伯英眼里,這也是被改造成工業遺產公園的先天條件。

  直到現在,創造了歷史的1號焦爐還是焦化廠最具標志意義的構筑物。這個黑色的龐然大物高4.3米、長14米,均勻排布著65個炭化室,有種井然的韻律美。李桂樹曾做過這一焦爐的裝煤車、推焦車、攔焦車、熄焦車司機,他介紹說,這4種車的協同作業才能完成一爐焦炭的出爐。記者隨李桂樹順狹窄的樓梯走上樓頂,這里是整個焦化廠工作條件最艱苦的地方。焦爐燒好后,裝煤車從煤塔受煤后將煤裝入爐頂的炭化室,每個炭化室對應3個裝煤口。工作起來焦爐內溫度高達上千攝氏度,地面上鋪的耐火磚已經變黑,據說,在上面工作的工人要身穿厚厚的白色防護服,特制加厚牛皮底靴子,有好事者曾在腿上綁上溫度計,從焦爐一頭走到另一頭測溫度,高達80多攝氏度。李桂樹說,爐頂工種的補貼也是最高的,50年代末就一天補3毛錢標準,“吃小炒,熘肉片、木樨肉、油餅、牛奶”。當時大家還挺羨慕的。 

  煤燒到一定時間后,一部分通過集氣管,最終變成通往千家萬戶的煤氣。李桂樹說,因為焦化廠承擔了北京市70%的煤氣供應,生產就要確保不能出絲毫差錯,這也是它受重視的原因。另一部分煤則變成焦炭,主要供應首鋼。李桂樹說,焦化廠和首鋼一直是唇齒相依的關系,現在又同時搬遷至河北。焦爐附近停著巨大的推焦車、攔焦車、熄焦車,保留著“紅旗號”、“共青團號”的命名,可以想象當日熱火朝天的工作場景。推焦機和攔焦機分別摘掉炭化室兩側的爐門,推焦機將焦炭推出后,經攔焦機落人熄焦車,再運送出去。李桂樹說,這三種車要在一條直線上,才能確保焦炭安全出爐。一開始,還是靠吹哨指揮操作的。人工難免出差錯,三車若沒對接好,會出現將火紅的焦炭直接送到推焦車上,或者推到地上,工人們稱為“紅焦落地”,這就是生產事故。后來才改成機械化連動裝置了。

  焦爐附近的高溫、粉塵讓人難以忍受,不一會兒,白衣服全變成黑的了。李桂樹說,他們一般都是工作10分鐘,下來休息四五分鐘。如今,二樓平臺上還有工人們聚在一起休息時的桌椅,落滿了煤灰和粉塵。

  在劉伯英的想象里,爐頂上是一個天然的露天平臺,“可以改成咖啡館、酒吧,服務員穿上厚底鞋,防護服,模擬煉焦的情景”。而這樣的先例也有跡可循,在德國魯爾區多特蒙德市的漢薩煉焦廠中,一個類似的大型焦爐就被完整保留下來,周圍做了供市民公共活動的景觀水池,冬天就變成了溜冰場。
  
  像這樣的大型焦爐原本有6個。均勻分布在6根煙囪的旁邊,兩個一組,共用一套車輛。容積最大的是5、6號焦爐,高6米、長16米。遺憾的是,如今3號、4號焦爐已搬走,300萬元低價賣給了別的焦化廠。

  從焦爐里出來的焦炭,要經過幾個不同大小的篩子進行分類,不同大小的焦炭有不同用途,比如直徑40厘米到80厘米之間的焦炭用于冶金,80厘米以上的可用于鑄造行業。這樣分出來的各種焦炭經過皮帶運輸通廊送往生產各工序,再通過火車運出。從篩焦爐伸出來幾條長長的運輸通廊有水平和傾斜兩種,通廊上均勻分布窗戶,在空中錯落有致,整個系統氣勢雄偉,系統性和整體感較好,與前方的空曠場地形成很好的工業場景。劉伯英說,這里前不久還打算舉辦一場搖滾音樂會,甚至都不需要做什么布景改動,但最終因贊助的問題沒辦成。

  存放儲備煤的空場上還殘留著沒清理干凈的煤渣,一臺巨大的堆取料機停在那里,形似一個巨大的齒輪。劉伯英說,這一機器是焦化廠的標志物之一,他見到類似的機器在德國的工業遺產公園里直接作為景觀雕塑。

  廠區盡頭是一段向遠處延伸的鐵軌,原本用作煤的進廠和焦炭的出廠。這段鐵軌通向百子灣車站,再從那里與城市交通系統連通。劉伯英說,這段鐵路今后可以利用為工業旅游的交通線路。李桂樹帶記者去看了翻車機房,運煤車皮會在這里被翻轉,原煤自動傾倒而出,這是焦化廠特有的景象。如今,鐵軌上只有兩節車廂靜靜停著,四周荒草長到半人高,一個看鐵路的工人孤零零立在那里。 
  
  以工廠的主干道為明顯分界,我們告別了與焦煤相連的部分,進入化工生產區。劉伯英說,這兩部分在國外有個形象的說法,叫做“黑區”和“白區”。從表面上看,“白區”似乎更干凈整潔,以不同的顏色來區分進出不同氣體的管道,看起來還有幾分現代設計的明快。這里也確實是焦化廠進一步發展的見證,煉焦起家的焦化廠一度被批評為“只焦不化”,后來才發展了越來越多化工生產線,也成為近年來一大利潤來源。但一旦走入其中,還能隱約聞到一股化學制劑的刺鼻味道。李桂樹說,這是殘留的硫、苯等化學品的味道。工人們也深知這些對人體有害,寧愿去“骯臟”的煉焦生產線,也不愿來“整潔”的化工線。

  藍色、綠色、黃色,各種鮮艷的管道是這一區域的最顯著特征。有的像迷宮一樣排布在地面上,有的架在空中,劉伯英說,這些管線廊道可以改造為游客觀景的步道和平臺,就像在魯爾區的北杜伊斯堡公園內實現的那樣。

  此外,這一區域還分布著各種氣體發生罐、回收裝置、冷卻塔,有圓柱形、雙曲線形,工業特征明顯,標志性強。劉伯英說,這些特殊構筑物適當裝飾外觀再配上燈光,即可成為突顯工業文明特征的城市景觀。再通過適當加建還可對其內部空間進行利用,可改造成為觀景塔、小型博物館、創意工作室等。比如在魯爾區的奧博豪森市當地鋼鐵廠有一個儲氣柜,工廠停產后被保留了下來,通過改造分成三個層面進行利用,底層是展覽廳,中層為體驗先鋒視聽藝術的場所,頂部則被改造為觀景平臺,可以鳥瞰整個魯爾工業區。現在已成為魯爾工業旅游路線上的一個重要景點。

  有污染的區域就有處理污染的設施。焦化廠里就包含一個污水處理廠,由4個巨大的圓形水池組成。走在混凝土水池上方,可以看到水里的錯綜排布的鋼管。劉伯英說,在北杜伊斯堡公園內,也有一個類似的污水處理池,后來換上清水,改建成景觀水池,污水處理設施和設備也被保留下來,作為公園的雕塑和景觀小品。

  顛覆“798”的工業遺產公園?

  要變成一個后現代的工業遺址公園,一大難點在污染處理。李桂樹說,受煤煙污染的區域處理較容易,受焦油污染的則需要全部鏟除并置換新土,土壤修復的成本會很高。
  在著名景觀設計師、德國魯爾區北杜伊斯堡公園設計師彼得·拉茨(Peter Latz)看來,這樣的污染地塊建住宅或者寫字樓是難以想象的,成本會高得多,也難以除污徹底。但對建公園來說不是最大的問題,土壤修復后,殘余物會隨時間一點一滴自清潔。就像他在北杜伊斯堡公園所做的那樣,艾姆舍河流經整個工業區,吸納各廠排出的污水,形成了一條綿延400公里的污染帶。而現在,艾姆舍河床下面鋪設了排水管道,而管道上面則是清澈的河水,成了整個北杜伊斯堡公園的一條生命線。

  彼得·拉茨的北杜伊斯堡公園解答了一個疑問:不作為“798”式的藝術家樂園,這些大規模工業生產工廠的殘余——龐大的建筑物和工棚、巨大的礦渣堆、煙囪、鼓風爐、鐵軌、橋梁及起重機等——能否真正成為公園的基礎?拉茨曾在安地公司副總建筑師楊鵬陪同下來焦化廠參觀過,他在采訪中對記者說,他主張盡量少地改變原狀,盡量多地保留已有的東西——首先是工業產物,然后是工業衰敗遺跡,然后是自生植物。而焦化廠的一切,在他眼中已經是一個工業遺產公園了。
  
  不遠處就是“歡樂谷”旋轉的摩天輪,這更增加了設計者的信心,焦化廠或許能為這條游線增加一種工業景觀,以大煙囪為標志。 

  后工業時代的北京工廠

  陳世杰是北京工業促進局產業布局指導處的處長。80年代以來,他們部門的工作重點之一就是一點點地把“污染擾民”企業遷出北京,近期的目標已擴大到五環外。 
  
  一開始的工作思路很簡單,無非是賣地,拆房子。就這樣,80年代至今,300多家工廠從北京消失了,機器廠房變成固體垃圾,原址豎起高樓大廈。陳世杰對記者說,對污染擾民企業的關、停、并、轉、遷,通過“退二進三”(即退出第二產業,發展第三產業)、“退二進四”(即退出二環路,遷入四環路以外)等形式,國棉一、二、三廠、北京鋼廠、火柴廠、一軋、一機床、起重機械廠、光華木材廠、齒輪廠等都拆掉了,紛紛成為房地產開發對象。最典型的例子是CBD地區的大望橋,牛欄山酒廠變為SOHO現代城,北京啤酒廠變為蘋果社區,廣渠門東五廠變為富力城,內燃機總廠變為珠江帝景,工廠聚集的“鐵三角”搖身一變成“金三角”。

  直到2003年,陳世杰他們開始反思這種拆工廠的做法。那時候,上海從M50,8號橋開始,提出改造舊工廠、置入創意產業,并為幾十家工廠掛牌“創意產業基地”加以保護。而北京自發興起了“798”。陳世杰說,或許是因為上海歷史短,更重視對近代工廠遺產的保護,北京卻倚仗千年歷史而不把它們放在眼里,這段工業記憶正迅速消失。比如,京棉二廠的鋸齒型廠房正要被拆除,這就意味著這種廠房在北京的永久消失。以前對煙囪是見一根拔一根,拔著拔著發現,煙囪成了稀缺資源了。不久前,陳世杰在景山后街發現了一根,不拔了,成了地區的標志物。

  2005年,北京的兩大工業符號——首鋼和焦化廠的搬遷,讓北京工業遺產的保護更加緊迫。今年年初,工業促進局聯合首都博物館進行工業文物的征集。負責這一工作的首博文物征集部主任王春城畫了兩條線,100年以上的和50年以上的工廠。他向記者介紹,這一方面是為了博物館館藏方便,另一方面也是北京工業史的特點決定的。王春城說,在封建社會北京一直是一座消費型城市,它的近代工業起步于清光緒九年(1883),清政府在京西三家店創辦了為軍械服務的神機營北京機器局,1897年后為京漢等鐵路的通行,又建立了長辛店機廠、長辛店電器修繕廠等。到民國初期,北京的工業只有一些小型的玻璃廠、火柴廠,大工業、重工業基本無從談起。王春城調查發現,這些100年左右的工廠已經所剩無幾。

  建國初期的1956年,大工廠成為衡量現代化的一大標準。當時在“要把首都建設成具有一定規模的現代化工業城市”的目標下,北京新建了大批工廠:東郊棉紡織區,東北郊電子工業區,東南郊機械、化工區,西郊冶金、機械重工業區。到1979年,北京重工業總產值的比例高達63.7%,居全國第二位,成為重工業占主導地位的城市。這樣的工業布局在90年代被打破,工廠開始退出城市。王春城說,這種“50年以上”標準的工廠基本已遷走,但因為各種原因還沒完全拆掉的,城八區內還有350家。他們在做的是搶救性征集,聽說哪兒要拆了就去哪拍,這有時讓開發商更加警覺,比如“五一”前他們剛拍下制泥廠一棟100多年的老廠房,正要呼吁,“五一”期間就讓聽到風聲的開發商給爆破了。

  陳世杰說,開發商當然不會留戀這些工業時代的遺產。而廠長們因為是一定任期內的工廠經營者,一次性賣掉土地才符合其利益最大化原則。因此,工廠在幾大推力下加快了消失的速度。但陳世杰漸漸發現,保留工業遺產并不是賠本買賣,相反,通過他們對751工廠改造的案例發現,現在建筑面積比土地值錢,而舊建筑比新建筑租金高。他們算了一筆賬,5年的租金就等同于賣地的錢。

  2006年4月18日以“重視并保護工業遺產”為主題的中國工業遺產保護論壇在江蘇無錫舉行。我國工業遺產保護問題剛剛起步,現在對工業遺產并無劃分標準,也沒有相關政策保護。陳世杰說,這兩年,工業促進局開始對要拆遷賣地的工廠說“不”,它們在這一環節拿不到土地出讓的相關優惠了。而對于要改造舊廠房作為創意園區的工廠,則效仿上海掛牌鼓勵,并可申請幾百萬到上千萬元的政府資金。而依照上海經驗,三分之一保留,三分之一改造,三分之一開發,陳世杰認為,這是各方利益均衡的做法。

  陳世杰正開始一個廠一個廠地做試點。比較成型的案例是改造成服裝設計園區的“751”,通過改造廠房成服裝發布臺,吸引了全國很多知名服裝設計品牌前來。他認為,北京工業遺產要“東抓焦化廠,西抓首鋼”,無論從規模和影響力來講,它們都有無可比擬的標本意義。
11

發表評論

您好,登錄后才可以評論哦!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纯秘书被总经理吸乳小说| 色综合视频在线|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最新黄色网址|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农村| 97久久精品午夜一区二区| 高清中文字幕视频在线播| 欧美性xxxx极品hd欧美风情| 1024手机看片基地| 99久久人妻精品免费二区| 男高中生大粗吊gvlive|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成人午夜精品影院游乐网 | 日本强好片久久久久久AAA| 国产在线a免费观看| 亚洲成AV人片久久| 香蕉啪视频在线观看视频久| 好男人在线社区| 国产va在线播放| 91人人区免费区人人| 中国内地毛片免费高清| 男人把女人狂躁的免费视频|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青青| 欧美a级毛欧美1级a大片免费播放| 日本一道综合久久aⅴ免费| 在线一区免费视频播放| 国产人妖另类在线二区| 久久精品视频网站| 麻豆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无码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 亚洲美女视频网站| 亚洲人成自拍网站在线观看| 99re热精品这里精品|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乱子经典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真实伦正在播放| 日韩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日韩成全视频观看免费观看高清| 亚洲综合一区无码精品| 知乎的小说哪里可以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