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3月20日是農歷丁亥年二月初二“龍抬頭”日,河南新鄭市在境內的始祖山舉行了取龍種、升龍旗儀式。有關人士在儀式上透露,始祖山上將建" /> 3月20日是農歷丁亥年二月初二“龍抬頭”日,河南新鄭市在境內的始祖山舉行了取龍種、升龍旗儀式。有關人士在儀式上透露,始祖山上將建">
施工現場
“華夏第一祖龍”工程效果圖
3月20日是農歷丁亥年二月初二“龍抬頭”日,河南新鄭市在境內的始祖山舉行了取龍種、升龍旗儀式。有關人士在儀式上透露,始祖山上將建設總投資3.1118億元、長達21公里的“華夏第一祖龍”。這個項目預計2009年10月1日竣工。
據介紹,“祖龍”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頭高29.9米,巨龍昂首向天,氣勢恢弘,取九九歸一、海內外炎黃子孫共拜黃帝之意;龍身高9米,寬6米,長21公里,象征21世紀中華民族的復興騰飛,上邊可鑲嵌560萬片象征56個民族的漢白玉或銅底鍍金鱗甲,游人可在鱗甲上鐫刻祝福、寓意、吟詠、勵志、紀念等文字;龍腹內,上拱頂為華夏歷史畫卷長廊,龍腹內壁鑲嵌南陽黃玉,分別設慈孝廊、愛情廊、報國廊、英烈廊等,使龍腹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長廊圣殿。不過,人們在這里題名留念,要出錢購買題名位。
有媒體評論指出,這是最沒有文化含量的反人文工程。
相關新聞
是“文化遺產”還是“文化遺害”?
來源:東方早報
就在3月間,從鄭少高速的唐莊出口下來,在塵土和泥漿構成的公路上來回兜了半個小時,我才在某個派出所的后面發現一片安靜的宅院,它就是位于登封告成鎮的元代觀星臺遺址。這個郭守敬的杰作是當時“四海測驗”中27個觀測點中的一個,如今是留存下來的中國最古老的天文臺。簡約的磚體建筑實際上是個放大的測量工具,平樸的外觀結構處處透露出古典科技的含量。然而,看一看河南省博物院的陳設內容就知道,河南一省的歷史可能就是中華文明的歷史,在省內眾多的文物古跡之中,淹沒在鄉村中的觀星臺還算不上很起眼。
可能是過度開發的緣故,古代文明的發祥地都顯示出某種文化遺產與地理經濟的矛盾性,例如埃及的金字塔就坐落在燥熱的沙漠當中,地處黃河流域的中原除了留下了星羅棋布的古文化遺產之外,在歷史上也飽受水土流失、水旱蟥災的侵害。遺產背后的環境代價讓我們看到,文化遺產是基于信念的力量而形成的。伊河邊的龍門石窟可能就是個適合的例子,老祖宗不惜人力物力在山上鑿了數百年,并不是熱衷于藝術創作,那是為了解決生死輪回的投資,奉先寺的佛像雖然是工匠們一斧一鑿地雕刻出來,但是,那更是追求永生的信念塑造的象征。可以想象,如果南北朝時的工匠如同現在的人一樣不相信來生,手頭功夫立馬就會大打折扣,開山造像也會由虔誠的宗教感悟變成加班加點和追討工錢的勞資沖突。
就像貧瘠的沙漠底下會蘊藏著豐富的石油一樣,不論是幸運還是不幸,時代終于來到了用文化償還自然代價的這一天,老祖宗留下的遺產今天不再是文化上的安慰劑,讓人們在談論歷史時平添一份驕傲而已,它們已經成為迅速發展的觀光產業的“文物油井”。從鄭州到洛陽的國道上,褐色的旅游標牌指向各個景點,可見文化旅游正在成為這個古老地區新的致富產業。不過,有些人肯定對這些“文物油井”的出油量感到不滿足,于是就想到要和自己的老祖宗一樣做些“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求當代的功其實是為了求富,而延綿千秋的“利”就是要為我們的子孫創制未來的“世界文化遺產”了。今年初,河南省就宣布了兩件打破全國紀錄乃至世界紀錄的大事件,一件是炎黃二帝的塑像即將在黃河邊上落成,這個混凝土水壩一般的塑像要比紐約的自由女神像高出8米;二是新鄭市一條長達20公里的“華夏第一龍”正在開工建設,要不了兩年,這條巨龍將渾身鑲滿漢白玉甲片,吞云吐霧地橫空出世。
雖說求富是人性的正常欲望,然而說發財也是一種信念那是值得懷疑的,打著敬重祖先的旗號來創造這樣的“文化產業”,遑論是未來的文化遺產,那幾乎與文化遺害相差無幾。河南省的文化遺產確實是祖先留給后人的財富,但是,祖先留給后人的真正遺產是信念,可能正是因為虔誠的信念,即使那當代的功早已蕩然無存,仍無損于造福千秋的利。如果沒有這種信念作為基礎,把祖宗標榜為世界之最、華夏第一,這種本身就無視文化精神的做法對于列祖列宗來說只能是一種暗中的褻瀆。我們不妨建議那些熱衷于搞“祖先經濟”的人面對龍門石窟自問一下:除了想發財的欲望之外,我們還剩下些什么?
我不知道1280年的郭守敬在告成觀星臺仰望星空時,有沒有想到過他的子孫后代的茫茫前路,不過在神五神六進入太空的時代里,宇航員已經可以反過來從星空遙望地球了,他們一定能看到河南這片曾經是文化昌明的大地,想象一下他們看到那條可怕的巨龍和幾乎令人窒息的炎黃二帝像的情景吧,他們一定會捫心自問:郭守敬的那些智慧和信念如今都跑到哪去了? (馮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