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景生搬硬套 南京河道自然風光大量消失
admin
2007-03-09
來源:景觀中國網
“彎彎的小河,河邊是我的家,蛙聲鼓噪,蒼苔泥淖……”這曾是許多南京市民童年的畫面,然而,這些彎彎的小河或者美麗的湖泊,正在遭遇水泥景觀的粗暴侵蝕,郁郁蔥蔥的植物也掩飾不了
“彎彎的小河,河邊是我的家,蛙聲鼓噪,蒼苔泥淖……”這曾是許多南京市民童年的畫面,然而,這些彎彎的小河或者美麗的湖泊,正在遭遇水泥景觀的粗暴侵蝕,郁郁蔥蔥的植物也掩飾不了河湖景色的蒼白。“沒有了和諧自然的美感,當然覺得不好看了。”南京農業大學園藝系張縱副教授考察南京河湖后,甚至感嘆,現在南京幾乎找不到一個值得“畫”的河湖,生搬硬套式的景觀讓人感覺非常無奈。
此情此景成追憶
一位老南京告訴《現代快報》記者,剛來南京的時候,秦淮河就在窗口看得見的地方流過,每逢下雨的天氣,門前石橋附近還有幾個張網捕魚的老人,到后來秦淮河鋪上了石板,河流看不見了,當然珠江路的“珠江”也不見了。50余歲的劉師傅告訴記者,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秦淮河兩邊都是樹木,河流兩邊全是自然土壤,河流里面螃蟹、魚什么都有,秋天時,水退下去一點,泥土上還可以種菜。近十幾年來,水質變差了,水泥的岸也多了起來,彎彎的小河再也沒有了。
張縱副教授告訴記者,由于治理污水,秦淮河基本上都建了水泥護坡,裁彎取直,高筑垂直駁岸。所以,現在南京內秦淮河基本上看不到“小河彎彎”,這讓秦淮河失去了往日的美感。去年,張縱決定與自己的學生重新走一遍秦淮河,看一看到底還有沒有昔日美感了,結果當然是令人十分失望,甚至連外秦淮河也開始模仿市區,建造水泥岸。張縱擔憂地說,照這樣下去,孩子們若想看一條真正的河流得去深山老林了。
與秦淮河很近,又很遠
雖然秦淮河與我們很近,有時漫步在人工棧道,仿佛觸手可及,但很多市民就是感覺河水有點“夾生”。“有這樣感覺不奇怪,現在的水岸裝修都不能滿足市民的親水性”,張縱副教授告訴記者,拿長干橋河段來說,沿河設計了較長的親水平臺和蜿蜒的道路,曲折的平臺似乎與自然植物掩映下的城墻景觀呼應。但最大的缺陷就是平臺下混凝土駁岸與河流“生硬對接”,河道“線條”筆直僵硬,造成了市民與水的疏離感。“看似很美,其實讓市民感覺仍然不太舒服”,張縱說,太平北路段的城市濱水綠地應該說很奢華,這對需要放松的人們來說,當然是一種視覺上的享受,然而其中一段幾乎筆直的臨水棧道也是比較失敗的,現在已經無人問津,一到夏天,河水散發的氣味還有點難聞,更加讓人懷念過去。
畫家再也不來了
“以前前湖跟一幅油畫一樣,那里有淺淺的河灘,偶然還有一只水鳥飛過,因為自然風光美麗,成為南京一些畫家寫生的首選之地,一到風和日麗的春天,打開畫架,可以在那里消磨半天多時間”,張縱告訴記者,再看看現在,整個南京幾乎找不到可以畫的地方了,前湖也不例外。許多場景都被粗暴的水泥代替,前湖岸邊明明可以采用自然泥土來裝飾,但實際卻采用巨石堆砌。這一大敗筆,破壞了整個景觀的和諧。國外也有類似的湖泊,但是人家獨出心裁地讓一棵枯樹隨意倒下,臥在水里,有時還會有鳥棲息在上面,與整個場景相映成趣。
讓河流回歸自然吧
現在秦淮河水質稍微好一點了,其實我們可以考慮讓它更美麗一些,最好讓它回歸自然,即使是用人工景觀,也不要讓水泥將河岸“封死”。張縱副教授告訴記者,從審美角度上說,自然河道比人工河道更具有“誘人性”,自然河道雖然缺少開闊平臺的硬質和軟質活動場所,但它所創造的濱水活動空間充滿野趣,這是水泥堆砌的人工水域空間很難媲美的。“不僅美觀上要好多了,其實對水利、生態等等都有巨大的作用”,專家說,自然河道是曲折多變的水岸濕地,這就像是海綿一般,更加有利減緩水速,削弱洪水的破壞力。(劉峻)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