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遺產景觀找尋重生之路
admin
2007-01-12
來源:景觀中國網
不以城市規劃理念規劃農村 在開發和保護中力求平衡 一條小溪,一條棧道,一座茅草屋……盡管這個村落沒有皇家遺產那樣宏偉壯麗,但它們卻記錄著歷史與文明傳承的脈絡。然
不以城市規劃理念規劃農村 在開發和保護中力求平衡
一條小溪,一條棧道,一座茅草屋……盡管這個村落沒有皇家遺產那樣宏偉壯麗,但它們卻記錄著歷史與文明傳承的脈絡。然而,今天正如火如荼般進行的新農村建設,使這些鄉土遺產景觀身處破壞與重生的夾縫中。如何在新農村規劃和建設中,讓我國鄉土遺產景觀和文化得到延續?在不久前舉辦的第三屆小城鎮建設發展論壇上,這一話題成為各方熱議的焦點。
精神家園面臨毀滅
位于海南省東方市江邊鄉的白查村,是一個依山傍水的黎族聚集村,由于至今保存著清一色的船形屋,使用著原始的獨木器具,保留著古老的織錦工藝,以及原汁原味的黎家風俗,被專家稱為“黎族最后的精神家園”。秀美的青山,婆娑的椰樹,籬笆墻,船形屋,還有坐在屋檐下織錦的阿婆,成為畫家眼中不可多得的素材。
就是這樣一個村子,在新農村建設的大潮中面臨著被毀滅的境地。按照當地政府的民房改造方案,將在村里另辟新址修建磚瓦房,待磚瓦房建成之后,再把原來的船形屋全部拆掉,原村址改成水田。自2005年民房改造計劃敲定之日起,不少有志于民間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人士就一直呼吁,要求把白查村這樣典型的船形茅草屋村落完整地保留下來。在他們看來,保護船形茅草屋實質就是保護一種獨具特色的建筑藝術,一種無法替代的民族文化。迫于外界的壓力,白查村的改造計劃暫時延遲,但保留和拆除的爭論還在繼續。
“白查村事件”只是我國城市化進程中鄉土景觀面臨毀滅的一個例子。隨著時間的流逝,眾多古鎮、古建筑在建設的大潮中被吞沒。據了解,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基本分布在農村。村頭的風水樹、風水林、風水池塘,一條小溪,一塊界碑,一條棧道,一座龍王廟,都是一家、一族、一村人的精神寄托和認同,雖然沒有得到政府的保護,但這些鄉土的、民間的遺產景觀,與祖先和先賢的靈魂一起,是構成中華民族草根信仰的基礎。專家指出,如果我們現在大張旗鼓地把新農村建設理解成為農村的物質空間建設,就很可能把城市的模式,或者是歐洲城市的模式帶到我國的鄉村大地上,風水林被砍掉、蜿蜒曲折的河道被填掉或被裁彎取直、有上千年故事的祠堂被拆掉……所有這些草根信仰的基礎都會被徹底毀掉。
既要開發更要保護
應該承認,農民希望改善生活、居住條件的愿望是完全正當的。如何在保護的前提下實現人居環境的現代化,既是防止鄉土遺產被毀滅的真正選擇,也是賦予新農村建設新的內涵。
“必須充分考慮農民的承受能力,設計推廣經濟實用、美觀舒適的新型住宅,使之既保留農村傳統文化特色,又適應現代農民生產、生活發展的要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研究員張忠法說。像云南的傣族建筑,在外表上看,還是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竹樓,但內部已經進行了改造,村民用上了自來水,用上了現代的家用電器;貴州凱里的苗寨、湘西鳳凰的吊腳樓,也都是保留了傳統的建筑特色,吸引游客不遠千里前來觀光,這一切,都是在保留民族建筑特色基礎上才有的。
目前,在各地新農村建設的開發中,應結合當地實際,積極吸取各地保護的經驗,力爭在開發和保護中做到平衡,尋求鄉土遺產的重生之路。
據江西省贛州市規劃建設局謝建軍介紹說,贛州市在推進新農村的建設過程中首先遵循的原則就是生態優先、突出特色。謝建軍介紹說,在《全市村鎮規劃編制工作實施方案》的制定過程中,尊重農民習慣、堅持以人為本、協調和諧、彰顯個性相結合。在新農村規劃建設中,不千篇一律搞行列式、矩陣式、線條式布局,提出了“一個保持、兩個突出、三個不搞、三個配套”的原則,即保持農村歷史文脈和地方建筑文化特色;突出人與自然和諧,突出農村田園風光;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樹;水、電、路配套,社區服務設施配套,房屋設計配套。同時,從實際出發,不以城市規劃的理念規劃農村,手法上不搞一個模式一刀切,功能上充分整合原有資源,對村莊進行整治美化,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千村一面,因地制宜,形成各具特色、整潔有序的新村風貌。
而在規劃過程中,規劃部門充分尊重民意,提高規劃的認同度。據謝建軍介紹說,在規劃過程中,規劃部門十分注重發揮新農村建設理事會的作用。由理事會牽頭召開村民會議,讓農民參與規劃,在規劃編制三個階段工作都要征求農民的意見和建議,尊重農村的風俗習慣,力求規劃切合實際,易于農民接受。
保留老村延續歷史
在江蘇省揚州市的新農村建設中,揚州市政府與7個縣(市、區)政府分管負責人簽訂了村莊建設規劃和環境整治工作責任書。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要求必須對所在地的地域文物和特色村莊進行保護,延續村莊脈絡,若違反規定將嚴肅查處。據了解,文化古城揚州市目前有2.7萬個自然村莊,1200多個行政村,有關部門對村莊調查摸底后發現,全市村莊中歷史遺存較為豐厚,有60多處文物保護單位,還有一批古村落、古民居、古樹、古井等,有些村的歷史將近千年。
去年5月,揚州市向全市100多位村支書發出調查問卷,就自然村莊的分布狀況、農民的建房趨勢、實施規劃、調整耕地的可能性及鎮村布局規劃等有關問題進行了調查。問卷顯示,村支書們都認為對“老村”要保住“鄉村味”,守好“遺產”。此后,揚州根據境內老村較多的情況,特別突出“保留老村,以利傳承”的原則,延續村莊脈絡,避免大拆大建。依此,對歷史遺存村莊在建設中實行“全面避讓和全力保護”。市里對新辟地塊規劃的村莊逐一進行審查,避讓出文保單位等后再核減數量,最終確定全市規劃村莊居住布點在3000多個。
“村莊是人類聚集的一個活化石,飽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從規劃開始就要以‘特區’地位呵護。”揚州市建設局村鎮建設處長趙俊生說。據了解,高郵市龍虬莊是我國新石器時代遺址,為國家級文保單位。對這一“國寶”,高郵市要求村莊建設布點避讓此莊,并明確在周邊建筑高度、風格等方面必須保持一致,絕不允許搞“歐陸建筑風格”。寶應縣鎮村規劃涉及自然村莊2281個,共規劃村莊376個。規劃中對分布在射陽湖村的省級文保單位“九里一千墩”漢墓群、潘舍新石器文化遺址、射陽故城遺址等多處歷史文化遺存進行了避讓和保護。儀征市在村莊建設規劃中對分布在農村的廟山漢墓、商周文化遺址等歷史文化遺存,首先把它“圈”出來,特意保護。同時,揚州還要求有歷史的老村在村口或村內適當地方立功德碑,挖掘村史,緬懷先民歷盡千辛萬苦、舉家舉族遷居于此繁衍生息的功績,銘記本村本族歷史上的名人的生平事跡,以教育后人,增加村民榮譽感、自豪感。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